眼下,春茶陆续上市,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可能很难想到,我省的茶树除了开采春芽茶大量采摘利用外,绝大多数夏秋茶由于产量小、鲜叶价格低廉,所以无人问及,*终变成农家炉灶里的柴火。
如今,全国茶叶面积以10%的速度增长,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我省龙头茶企试图打破传统加工模式,以精深加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探访茶企
以药品标准生产茶食品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宜昌市夷陵区的萧氏集团工业园茶食品车间,正赶上**批茶苕酥新鲜出炉。
车间入口处,一块"十万级洁净车间"的标牌引起记者注意。萧氏茶食品公司总经理喻龙说,*高洁净标准是百级(级数越低,清洁标准越高,一般食品生产车间按照30万级建设,而该公司以制药的标准来制作茶食品。
偌大的加工车间内,只有十来名工人,身着统一的制服,紧盯着电子仪器。喻龙介绍说,各条生产线都是机械操作,工人只需不时按动电子仪器即可,完全杜绝了传统食品加工中的卫生安全问题。
记者尝了一块茶苕酥,甜味中带着一丝绿茶的清香。这条生产线投产后,每天有6吨茶苕酥从这里运送到超市、商店,年产值能达到8千万元。
除了茶苕酥,茶月饼、茶蜜饯、茶糖果等40余种茶食品,也将陆续摆上各大超市的柜台。而在隔壁一个车间,我省**乌龙功夫茶新产品也研制成功,即将走下生产线。
喻龙说,茶叶中含有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物质--茶多酚,将茶添加到茶食品中直接食用,更能有效利用茶叶有益人体的成分。
尴尬境地
我省毛茶只为他人做嫁衣
虽然,省内有少数龙头茶企,已经认清了茶叶深加工的路子,但是从全省茶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并不乐观。
全国茶园面积以每年10%的比例增长,茶叶的供需格局发生了变化,茶叶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而作为产茶大省的湖北,基本上是生产绿茶等初级产品,受地域限制,很难推向全国市场。
湖北一家龙头茶企,曾派出一名业绩*好的销售经理,在北京推介湖北绿茶,仅仅半年时间就败下阵来。"北京人完全不喝湖北绿茶。"这名销售经理说,眼下,他们的产品仍然是"省内开花省内香",省内销售占了80%的比例。
更让这名销售经理感到尴尬的是,湖北毛茶常年为他人做嫁衣。每年至少有价值10亿的毛茶批发到江浙地区,贴上西湖龙井、碧螺春等标签后,再高价返销到其他地区,甚至湖北市场。
此外,农民工的大量外流,使得茶区半数以上的茶农,守着大片的茶园无人采摘。萧氏集团董事长肖勇说,传统手工采茶的劳动强度难以想象。每500克干茶需要采5万个芽头,意味着采茶工人至少要弯腰5万次。
即使将国外的先进采茶设备引入,也根本不能使用。在宜昌夷陵区茶园,一位茶叶专家现场比划着说,日本的采茶机要求土地斜坡面不超过30%,茶树的茶间距在180厘米,株距40厘米。而且每条茶道尽头必须有足够平坦的空间,能让大型机械转弯和调头。而在湖北省内,几乎找不到一块可以达到机械采摘标准的茶园。
取经日本
茶资源可以做袜子手套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奉行茶道和茶文化的国家。不同的是,在日本,茶叶深加工产品占到总产量的1/3.
一位刚从日本考察回国的茶企老板告诉记者:"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茶产品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察期间,他细心地数过街头饮料小店铺和自动售货机,发现茶饮料占据了半壁江山。通常茶饮料会出现沉淀,颜色不好,因此有商家开发出人性化的新产品,让茶叶与水分离,茶叶在瓶盖内部。当饮用者拧动瓶盖时,茶叶会落入水中,摇过后即可饮用。
在日本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家里面没有茶壶,那怎么喝茶呢?他们是喝一种粉末状的茶饮料。一块指甲大小的绿色粉体,经开水冲开,便是清香、可口的茶饮料,滋味、香气和茶壶泡的是一样的。
他说:"在日本酒店,有茶袜子、茶手套、茶鞋垫、茶餐厅纸可以选用,这些都是从茶树的根茎中提取茶化纤而制成的;日本女孩的手袋里,时刻装着茶面膜、茶眼霜等护肤品;在街头小店吃饭,腌菜、荞麦面、香肠里,都加了茶叶。"
发展之路
让每一片茶叶"叶尽其用"
一些湖北茶企,正尝试突破传统模式,寻找新的商机。
今年1月,中国硒都国际茶城在恩施落户,占地200亩,汇集了有机茶产业研发中心、硒茶产业总部经济中心等八大板块,全面提升对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
随着众多精深加工项目陆续投产,萧氏集团旗下农产品加工示范园有能力解决全省的中低档夏秋茶销售难题,未来3-5年,企业产值可达60亿元,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敢于突破现状的,还有一部分眼明手快的茶农。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好汉坡茶农姜德金种植了7亩乌龙茶,去年开始投产受益。全年共产鲜叶1522公斤,获现金收入44930元。而一旦茶叶实现叶尽其用的深加工,每年一亩茶田的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
湖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李传友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十二五"期间,湖北茶产业将着力构建现代茶产业加工体系,配套开发茶产品、茶市场、茶文化、茶旅游等二、三产业,力争全省茶产业系列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0亿元,精深系列加工等产值2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