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资助课题情况
课题 编号 | 项目 / 课题名称 | 课题牵头承担单位 | 课题负责人 | 资助金额(万 | 是否验收 | 验收时间 |
1 | 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 吴永宁 | | 已验收 | 2009.12 |
2 | 农药及内分泌干扰物的复合效应评估技术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彭双清 | | | |
3 | 抗生素残留引起细菌耐药性安全评价技术研究 | 中国农业大学 | 沈建忠 | | | |
4 | 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 王运浩 | | | |
5 | 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研究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 王竹天 | 180 | 已验收 | 2009.11 |
6 | 食品包装材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 天津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 王利兵 | | 已验收 | 2009.7.24 |
7 | 食品新资源与功能食品的安全利用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 李 宁 | | | |
8 | 农药与兽药残留确证检测技术研究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储晓刚 | | 已验收 | 2009.11 |
9 | 化学残留物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开发 | 军事医学科学院 | 高志贤 | | | |
10 |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 赵云峰 | | 已验收 | 2009.11 |
11 | 食品中有害残留集成检测设备的研究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陈志锋 | | | |
12 | 残留标示物高通量表征关键技术研究 |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黄志强 | | 已验收 | 2009.7.24 |
13 | 食品中微生物高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曹际娟 | | 已验收 | 2008.10.13 |
14 | 食品中病原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 |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汪琳 | | | |
15 |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与预警技术研究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 刘秀梅 | | | |
16 | 食品污染溯源技术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魏益民 | | 已验收 | 2009.6.28 |
18 | 粮油、蔬果等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 浙江大学 | 朱 诚 | | | |
19 |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 四川大学 | 王红宁 | | | |
20 | 重要食品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 张志强 | | | |
27 | 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示范 |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邵 兵 | | 已验收 | 2009.6 |
备注:1. 课题是否验收情况截至本文发稿之日;2. 本表根据已公布的信息整理而成,如某课题已通过验收,但未对外公布,则不在统计之列;3. 本表仅列举仅列举“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项目中分析测试相关课题情况。
以下是部分课题情况:
课题1: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
该课题根据第4次中国总膳食研究,按12个省获得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和氯丙醇、丙烯酰胺、二恶英的膳食暴露的点评估国家数据,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向联合国提交了我国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成效评估的基础数据。
该课题建立了膳食暴露评估用的食物消费量数据库和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库,以CAC编码系统与代码为基础,建立了中国食品的分类和编码系统,补充完善了CAC编码系统中加工食品编码的不足使之适合于中国的食品分类,在中国食品编码与国际接轨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建立了膳食暴露评估用的食物消费量数据库和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库。
课题5: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研究
该课题以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作为切入点,与国家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重点在添加剂管理所需的各项基础性研究内容上,在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新品种审批和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管理工作中逐步探讨科学合理的评价原则和模式,编制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指南,并建立了食品添加剂毒理学资料数据库。
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效果评价、使用管理、质量规格、检测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推动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课题6:食品包装材料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该课题进行了PFOA和PFOS等动物毒理学试验,对食品新型包装材料和改性包装材料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建立了食品包装材料中酞酸酯、烷基酚、氟化有机物、氯化有机物、脂肪酸酰胺类、有机锡等有害物质的色谱和间接ELISA检测方法;提出了食品包装材料中20种重要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值建议。
课题8:农药与兽药残留确证检测技术研究
该课题在大量农兽药及其代谢物残留分析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先进设备处理样品和精准的检测手段,达到痕量级和超痕量级农兽药残留确证检测水准;该课题还在样品净化处理、检测质量控制、残留设备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进展,首次成功研制了一台集食品样品均质、过滤、氮吹浓缩、定容、凝胶渗透和固相萃取、浓缩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高通量样品前处理设备,该系统能够一次性连续处理样品16个,处于国际**水平。
课题10: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
该课题建立的食品中溴代二恶英(PBDD/Fs的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以及海产品中砷元素形态和汞元素形态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方法,在检测限、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指标方面满足国内外该领域分析技术要求。
课题组研发的AF-610D原子荧光光谱仪、AF-610D2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具备元素形态和总量测定的功能,其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水平。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将为我国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砷、汞、硒等金属元素形态及砷、汞、硒、铅、镉等11种元素总量测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目前该设备已进行产业化转化,形成了商业仪器。
课题12:残留标示物高通量表征关键技术研究
该课题研究集成多柱、多模式分离与色质联用技术,建立了代谢组学高通量表征技术平台,实现了从依赖生物NMR谱图表征技术向色-质高通量表征技术的过渡,弥补NMR 的动态范围有限、难以同时测定生物体系中共存的浓度相差较大的代谢产物等缺陷;开发了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色谱峰匹配软件和全二维谱图对比软件;阐明模式毒物-镰刀菌毒素与植物交互作用的代谢产物通路,筛选、分离对小麦赤霉病菌和镰刀菌具有高度特异性及亲和力的抗体-抗真菌蛋白融合蛋白基因3个,获得转基因小麦株系9个,筛选获得抗镰刀菌株系4个;发现玉米赤霉烯醇在动物体内代谢的残留标示物1个。
课题13:食品中微生物高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该课题研制出了ATP生物发光法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解决了食品微生物从多目标菌一次复合增菌、一次提取核酸、多目标菌一次同时检测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难题,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节能、节时、节力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以往实验室检测试剂被国外公司“牵着鼻子走”的垄断现象,节约了30%的检测成本,缩短了30%的检测周期。
课题16:食品污染溯源技术研究
课题组利用统计分析和信息技术,结合溯源对象的产业链过程分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和具有知识产权的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体系。
通过该技术课题的实施,在食用农产品产地溯源研究方面,建立了牛羊肉的同位素指纹、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和溯源数据库,以及茶叶产地的近红外光谱指纹溯源技术;在大型动物个体溯源方面,建立了牛、羊、猪个体虹膜识别与溯源技术以及猪个体的DNA指纹识别与溯源技术;在电子标签溯源方面,建立了包括食品分类技术、食品代码技术、条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标签技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食用农产品全程电子标签溯源技术体系,并在上述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原产地溯源、污染物溯源、大型动物个体溯源和电子标签溯源的食品污染溯源系统与查询平台。
课题27: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示范
通过该课题的实施,建立了能与国际接轨的食源性“兴奋剂”检测技术;形成了一批能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检测试剂并组装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在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和汶川地震灾区得到了应用;开发出首都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和进口食品安全电子预警系统,并在奥运保障和日常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奥运会的成功示范应用,建立和完善了卫生监测、快速检测、远程在线监控等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八大监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