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业亢奋

百检网 2021-11-15


    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2日讯 12月10日上午11:10,2009/2010榨季**批国储糖竞拍时结束。挂牌的207,445.69吨国储糖全部成交。*高成交价为5,130元人民币/吨。

    12月9日,商务部发布公告,抛储稻草落下,郑糖盘中大跌。

    不过业界人士称,此举仅为“投石问路”,试探市场反应。由于首批投放量较少,在当前糖市亢奋状态下,恐难从根本上抑制糖价上涨和填补供求缺口。

    进入2009年,中国糖业迎来新一轮牛市行情。只是,对这三年一周期的牛熊市更迭,业内如今已有了不同的理解。

    “我认为,可能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波动了。”云南省糖业协会理事长洪叔男说。其理由是,伴随国内对糖的需求的持续上升,以及产糖量相对的固定,供需缺口将逐渐拉大。因此,糖价的高位或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

    持同一看法的,包括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董事长葛俊杰。因为看好中国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光明在糖业开展大手笔收购。

    8月17日,光明食品集团宣布收购云南省*大制糖企业英茂糖业60%股权,由此成为国内规模*大的产销一体化糖业产业集团。

    在收购英茂糖业之前的5月,光明已通过增资获得了位于海南的白沙糖业70%的股权。本报记者从光明内部获知,光明在糖业方面的收购步伐并未停止,目前仍就几个项目进行洽谈。

    业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在目前的形势下,已有一些业外资本蠢蠢欲动,希望进入到这份“甜蜜的事业”中去。

    光明野心

    “这几年,我们对资源问题一直在苦苦追寻。”葛俊杰说。

    光明旗下的上海烟糖,在上世纪90年代、市场放开前,曾是国内食糖定点销售的单位之一。2003年起,上海烟糖开始发力糖业,在当年成立了东方先导糖酒有限公司,逐渐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糖业市场网络体系,食糖年销售规模超过120万吨,占中国食糖消费市场约10%.

    上海烟糖并入光明食品集团之后,糖业旋即被定为光明的五大核心产业之一。

    “未来的目标是食糖销售达到300万吨,占国内市场20%-30%的比例,这对上游资源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葛俊杰表示,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光明自身的产量要达到100万吨以上。

    在很早之前,上海烟糖已经确立了“上控资源、下控网络,南北布点、沿海布线”的产业布局构想。不过,事实是,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烟糖在上游资源一块基本是空白。

    2001年,上海烟糖控股广西上上糖业公司,使其产能从5万吨/年一下子提高到了25万吨/年。但这样的产能离百万吨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可以说,金融危机给了光明绝好的机会。

    作为云南省*大制糖企业的英茂糖业,早在2007年便获得了知名投行高盛35%的入股,当时双方合作的共同目标便是运作英茂赴港上市。一年不到,英茂顺利通过了香港的上市聆讯。

    然而,去年开始的金融风暴让英茂的上市计划遭遇阻碍,而作为财务投资者的高盛,也受到影响。

    看准这一点,2009年春节,光明找到了高盛,希望能把手中的股权转让给自己。急于套现退出的高盛很快同意了光明的计划,甚至向光明建议,如何从持股65%的英茂管理层手中获得更多的股权更为重要。

    5月中旬,葛俊杰到了云南。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说服英茂管理层出让股权。没想到,不出**时间,双方一拍即合。

    葛俊杰认为,光明与英茂对糖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战略上的共识是促成交易迅速成行的*重要原因。“未来中国糖业要发展,应该说从战略角度来看大家比较认同,上下游联动。英茂糖业是一个以资源为主的一家集团,光明糖业主要以流通为主,双方的结合正是这一战略*好的体现。”

    对英茂糖业而言,尽管近几年产量规模都搞上去了,但是销售方式依然没有突破:一部分卖给商家,一部分给终端用户。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自己的物流系统,英茂糖业面临的是二次物流:糖生产出来后放入仓库,销售达成后运往车站,然后再进入仓库。而且,由于云南只能铁路运输,运费较高,两次物流下来,成本抬了上去。因此销售的价格每吨比广西等便宜100-200元。

    “我们这次运作过程中要把这个状况打破,从两次物流到一次物流,把成本借助产业链整合降下来。”葛俊杰说。

    收购英茂糖业之后,光明糖业的产能一举上升到70万吨。葛俊杰指出,一直以来,糖价波动幅度很大。在当前的价格下,很多时候糖的现货还在运送途中,运到之后价格又降了,市场也变了:“未来,我们可以把这些糖提前运到那个地方放好,然后在价格好的时候再开始销售。”

    所以,接下来,光明开始更大规模地铺设网络。首当其冲便是加大西南市场的布局和西北市场布局。“今年我们会在这个网络全部布局好。”

    光明的设想是,*后能打造出一种模式:凭借资源、渠道的巨大优势,把中国食品大的制造商、大客户商全部抓在自己手上,在总部谈好合作后,客户在什么地方,就直接通过光明的物流系统配送到什么地方。如此可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

    羊群效应

    上下游联动的模式也得到洪叔男的认同。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国内糖业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脱离的。一般由中糖、中粮等大型的商业机构,到糖厂采购,然后调往销区销售,终端用户直接到糖厂订货的比例不多,也仅限于大的企业。

    “工商联手,产品直接到用糖单位,应该会是以后的一种趋势。”他说。

    事实上,中粮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2005年,中粮入主当时岌岌可危的*ST屯河(600737.SH。作为中国*大的甜菜糖制造商,屯河的糖业是仅次于番茄加工的第二大主业,共有5家食糖生产企业,年生产食糖18万吨。

    当时的中粮与光明情况类似。其下属的糖业部业务范围涵盖食糖的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代理进口和加工再出口业务。糖业部下辖9家糖厂,年制糖能力超过30万吨。但这一生产能力相比销售额则显得微小:当时中粮糖的年总贸易量达100万吨以上。

    中粮入主之后,在股改中将四方糖业和朔州糖业两块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屯河,并以屯河为平台完成了在新疆焉耆、额敏、奇台、新源等地的糖业产业布局。同时,屯河则开始销售中粮集团着名的渠道和品牌力量,分享中粮已有的大客户网络。于是,*新出炉的2009年中国糖业十强中, 中粮屯河(行情 股吧仅次于洋浦南华排名第二位。

    但如果说当年的中粮重组屯河,还有除去整合产业外其他方面的原因外,此次光明的收购,做大糖业的意图则更加明显。

    光明还希望这次联动,能带来一种“羊群效应”:在收购消息传出之后,许多产地的企业已经开始找上门来,希望加入。

    本报记者从云南省糖业协会处获悉,不久前,云南一家名为奥环的糖企,正式进入到光明新收购的英茂旗下。洪叔男的理解是,“依靠大企业毕竟好作战。”

    此外,光明还希望以英茂为未来兼并重组的平台,并推动其尽快赴港上市。

    这样的“羊群效应”也是洪叔男乐意看到的。在他看来,包括云南在内的主产区省份,都面临着企业小而分散的状况,云南的情况更为明显。

    2003年,整个云南省在制糖业方面就存在89个法人单位。这一年,在云南省政府的主导下,开始掀起包括糖业在内的国企兼并重组。此后,大型的糖业集团开始出现--英茂正是在那次重组中通过收购兼并国有小厂迅速壮大为云南省*大的制糖企业,在国内十强中曾排名第九。

    目前,云南省糖业的法人单位已经下降至29个,但洪叔男仍然觉得不够。此间只有9家企业的产量达到15万吨/年以上,规模相比广西要小,而且,比较大的如南华,还是省外企业过来投资的。

    “整合工作没有完成,这条路还要继续走下去。”洪叔男说。但他也表示,目前看来,工商联手与此前分离的状况还是会并存很长一段时间。

    即使在洪叔男眼中整合较好的广西,整合也显得比较迫切。早在两年前,广西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就表示,过去广西有100多家糖厂,经过重组现在还有94家。但如果广西长期由上百户制糖企业生产700万吨白糖,到*后谁都发展不了。

    “政府要加强引导,推进糖业新一轮的重组。要通过组建大集团、大公司,参与大市场大竞争,淘汰一批规模小效能低的企业,提高整个制糖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此前广西境内已形成18家较大的糖业集团,包括已经上市的 南宁糖业(行情 股吧(000911.SZ、 贵糖股份(行情 股吧(000833.SZ,还有东亚糖业、农垦糖业、凤糖、永凯糖业等。*新的数据显示,大型糖企的数量已进一步减少为14家。

    在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看来,企业间兼并重组不断把产业做大是正常的推进,但是未来,随着糖业企业的基本民营化,很难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重组。“关键还是看企业自己。”

    吨级比拼

    产业整合的效应之一,是让糖企对于定价权有了更高的掌控能力。这或许是糖企们更为看重的一点。

    早在今年5月,面对糖价的节节高升,已有用糖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在他看来,减产提价不过是产地企业的“阳谋”.

    “糖的定价权掌握在一些大型的生产集团手里面。”广西糖网食糖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胡诗科就曾对记者表示。

    成都倍特期货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李攀峰也认为,白糖有着特殊商品属性:原料定价的“计划经济”色彩;产能高度的地域集中;定价能力的强化和国内产销的自循环体系。当核心厂家爆出一季度亏损,甚至开始半年预亏的背景下,拉抬后市糖价可以说就是**出路。

    葛俊杰还指出:在国内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之后,也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角度奠定了基础。“我认为下一步我们应该从全球角度考虑,去布置资源。”

    于是,利用此前行业的不景气,以及目前大环境的影响,大型制造企业也有意识地跑马圈地。此前,南宁糖业的内部人士就不讳言一直在做糖业整合、兼并地方小厂的工作。

    与光明同样模式的中粮屯河,也把目标锁定在了百万吨产能的基础上。根据中粮屯河此前的规划,除了继续保持甜菜领域的优势地位外,还将不失时机地进入蔗糖领域。从2007年至2012年的五年时间里,屯河“将以低成本**为核心战略,以并购扩建为主要手段,通过累计15亿的资金投入,逐步扩大食糖生产经营规模,掌控约100万吨的食糖产能,占据10%的市场份额”.

    一直位居国内制糖业龙头老大的洋浦南华,尽管低调,但并没有松懈。

    据记者了解,在进入制糖业之前,洋浦同样从事的是贸易,购买成品进行销售。1997年,看准当时中国制糖业低迷的时机,洋浦南华在海南注册成立,并开始收购整合当地的中小型制糖企业,迅速成长为当地*大的糖企。此后,洋浦南华开始走出海南,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布局。

    数据显示,在2007/2008榨季,洋浦南华年产糖234万吨,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18%,销售收入100亿元。其中,在海南省年产糖35万吨,约占海南产糖总量的70%.

    今年11月5日,《福布斯》亚洲版2009年中国富豪榜在上海发布,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董事长冯小华是海南地区,同时也是糖业领域**入选的富豪,总资产24.9亿元人民币,位列314位,被誉为“亚洲糖王”.

    记者获悉,在蔗糖领域称霸后,洋浦南华又将目光放在了北方的甜菜制糖上。2006年,洋浦南华开始进入黑龙江,通过收购当地企业启动甜菜制糖生产。此后,洋浦南华先后在黑龙江收购了8家糖厂,投资15亿元。按照洋浦南华的计划,五年内将在黑龙江省实现产糖80至100万吨的目标。

    股改、上市、融资,是英茂糖业、广垦糖业、农垦糖业等企业们的计划。

    记者从广垦糖业方面获知,未来广垦糖业将继续实施低成本扩张,让其全资和控股的糖厂从目前的11家发展到13-15家,同时推动股改上市,力争带动种植基地150万亩,年产白砂糖80万吨以上。吨级比拼和联合的必要性,还来自外资所带来的压力。葛俊杰坦言,当初和英茂管理层沟通之时,大家对外资的渗透就有了共识。“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从中国民族产业的角度已经看到联合的紧迫感。”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糖业协会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进入国内制糖业的外资企业并不多,主要为泰糖和英糖两家。但这两家企业已足以让国内的对手暗自捏一把汗。

    英糖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英国食品联合集团公司(ABF的子公司,其主要业务是拓展海外与糖业有关的业务,在制糖生产上,世界排名第二。

    进中国之初,英糖主要投资区域为广西。几次收购后,英糖在广西拥有3家投资企业,即宜州市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武宣县广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和象州县广西博华食品有限公司,旗下有4家糖厂。

    此后,英糖与河北天露的合作。河北天露前身是张北糖厂,2001年改制实现了由国有企业向股份有限公司的转换,并通过一系列兼并收购,成为了我国北方*大的甜菜制糖企业。

    2007年,英糖与河北天露共同出资12亿元成立博天糖业,依托与英糖的合作优势,博天糖业仅在2007年就新收购整合了赤峰、扎兰屯、乌兰浩特、肇州、肇源、查哈阳6家制糖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再收购几家糖企,争取在五年内达到100万吨产量。”2007年,河北天露一位高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雄心。

    相比之下,泰糖进入中国更早,也更为低调,而其栖身之所,为广西的东亚糖业。

    业内所称的“泰糖”,实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该集团是泰国规模*大、声誉卓着的糖业集团,从事制糖有40多年历史,在澳大利亚、越南、菲律宾等地设有糖厂。

    1993年,两仪集团通过香港东亚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广西南宁地区,购买扶南、驮卢、崇左及宁明四家糖厂60%的产权,分别与中方剩余资产合资成立了四间合资公司。此后合资公司不断壮大,成为目前的东亚糖业。

    根据*新的制糖业十强排名,东亚糖业和博天糖业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七位。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