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了解到,
在本届论坛上,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表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各类产业或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或从弱到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中国拥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工业,涵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同时产业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产业技术水平和内在素质有很大提升,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杨益局长称,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的22个大类中,中国制造业规模占世界比重,15个大类名列前三,其中7个大类中名列**。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一半左右的手机、PC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都在中国生产。以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
据杨益介绍,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依据《外贸法》,启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针对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服务贸易对国内产业及其竞争力的影响,先后开展了汽车、磷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发电设备等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今年上半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和相关行业协会,对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轻工、装备制造、纺织、船舶、电子信息、汽车、农业等十大重点产业竞争力状况做了评估。该课题组构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即产业组织、产业环境、产业创新和产业国际市场份额等。16个二级指标,主要包括配套体系、国内需求、产业地位、政府行为、安全环保节能政策、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劳动生产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发人员占员工的比重、自主品牌产量占总产量比重、主要内资企业专利获授权数量、国际市场份额、海外生产能力比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
课题组结合各行业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如下初步结论:整体来看国内重点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但在规模、盈利能力、技术积累、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创新战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据悉这份《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发布。(记者:李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