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三大粮食主产区所在的省份中,河南、河北、山东、江西、黑龙江、吉林6个省的商品粮供应相对更多,对带动全国粮食生产具有*强的代表性。河南省地处黄淮海农区的腹地,是我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据目前单产水平和水土资源潜力分析,到2020年河南省至少有新增200亿斤粮食的生产潜力;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粮食商品量居全国第七位;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人均耕地居全国之首,尤其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成群,组织化程度高,是实施土地合理流转,探索我国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模式的*佳区域。
中国科学院在以路甬祥院长为核心的院党组领导下,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针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在2007年启动了 “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现代农业试点工程”重大项目,组织全院20多个研究所的相关研究力量,开展跨所、跨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分别在河南封丘、山东禹城、河北栾城、黑龙江海伦、陕西长武、江西鹰潭和新疆共7个不同农业生态地区建立了典型实验和示范区,开展耕地遥感监测、地力提升、粮食持续增产和技术集成、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智能信息等方面的集成试验和示范。2008年和2009年各试区粮食增产效果和效益十分明显。目前,中科院已与河南、吉林、江西等省签订合作协议,拟将示范区的粮食增产技术体系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推广,为国家粮食主产区提供示范样板,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十二五”计划即将开局,我国2020年新增粮食500亿公斤的计划要逐步落实,全国粮食主要产量县、市正在按国务院为此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始筹划。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土地安全均需考虑统筹规划。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基地如何布局?国家在东北等地区新增粮食潜能的计划如何实现?土、肥、水、种等现代农业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这些问题都需要科技部门和政府研讨决策,需要农业企业的参与解决,需要组织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的力量,发挥政府涉农、企业和部门的作用,建设黄淮海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