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大
在“
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各地鲜
统计数据显示,**季度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53%,第二季度总产值同比增长5.82%,其中5月份增长达到6.59%。中国乳品行业并没有如有些人之前预料的那样一蹶不振。相反,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国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关怀和支持下,中国乳企就迅速收复失地。
今年1-7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一年前鼎盛时期的90%,乳品业整体形势向好,乳品消费市场正强势恢复。据了解,作为母乳*佳替代品的婴儿配方奶粉,由于刚性需求,虽然受奶粉事件一度影响,但依然具有庞大的市场。
从8月以来各大乳企逐一公布的中报可以看到,整个行业基本结束了负增长,实现正增长。乳业格局也并未因去年的行业震荡而有所改变。老牌乳企伊利依旧继续领跑乳业,蒙牛紧随其后,名列第二。**阵营的双寡头格局至今无人能撼。三元和完达山等二线乳企的发展也很快,但相比第三名光明仍有不小的差距,暂时无法动摇三巨头的地位。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晨表示,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整个行业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洗牌的现象,市场格局基本不变。同时,通过伊利牵手世博、中粮注资蒙牛、飞鹤融资红杉、完达山接手圣元部分资产等乳企的一系列动向来看,这种由负到正的转变,正在中国乳品行业中蔓延、壮大。
新品上市刺激乳品消费
记者调查发现,危机之后不少乳企开始加大研发和创新,差异化的新产品不断问世。这边刚刚新推出了“畅轻”、“QQ星儿童成长奶”系列产品,那边的“莫斯利安酸奶”、“Hi优果粒”等新品也接踵问世。同时,企业也不断通过更换产品外包装带给消费者*新视觉。
这场“变装”赛中,*大的“变装”无疑当数伊利。今年5月,伊利正式宣布携手世博,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伊利产品线的产品都进行了世博换装,写意的“世”字取代奥运五环标志,产品全面升级。
乳业新面孔再次刺激了消费。
因乳业行业危机事件而曾经“戒奶”的赵小姐又开始喝奶了,北京朝阳区的一个小超市的曹老板也不再为牛奶卖不出而发愁了。曹先生表示,*近半年来,消费者买牛奶的明显多了起来。“生意不错”,曹老板笑着说。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认为,一季度销量回升和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新产品陆续投入市场和高端乳品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自2007年起,伊利就进行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目前已占伊利销售总额的40%以上,趋近发达国家乳业巨头的业务结构,成为乳品销售新的增长点。
新政出台助力规范发展
呼和浩特市乳业协会会长巴根那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业内曾普遍认为中国乳业至少需要2年才能恢复过来,但从目前来看,出现了超乎想象的速度。
那么,是什么促使危机边缘的乳业快速进入上升通道呢?这其中有两大支撑点。
其一,政策扶持。去年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商务部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对三年的发展做出了要求和规定。*重要的是,除了对行业的各种标准化规定,规划纲要还对重塑消费者信心提出了三大措施。一是及时公布信息,二要维护消费者权益,三要普及乳制品知识。几条紧急措施执行下来,对消费者信心提升有很大帮助。
据悉,在行业危机之后,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
其二,市场的刚性需求。中国人均饮奶量不到30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国内市场的牛奶需求依然是刚性的。这从上述乳企的经营状况和原奶的收购价格就可以看出来。
业内人士也表示:行业的自律和政策扶持是中国乳业可以迅速走出危机的根本原因。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的双寡头格局,一方面有利于我国乳业的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将对国外乳企占据中国市场起到抗衡作用。
作为节粮、高效、产业链关联度高的新型产业,乳业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上至种草、养牛,下至生产、物流,乳业的发展因此也“牵一发而动全身”。2008年的乳业低迷,受创的不仅仅是乳制品企业,更是千万奶农。民族乳企的发展,对于带动就业、拉动消费,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中国经济复兴,都有着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