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毒鸡蛋、毒奶粉事件之后,食品安全成为热的烫手的话题,搜狐“2008儿童食品安全论坛”亦发布报告指出,三聚氰胺事件后,约九成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喂养困扰,近两成人表示找不到适合孩子口味又无害的奶粉。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处长张玲萍在论坛上表示,目前消费者有很多的误区,其中之一是标准的数量越多越好。“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按照国务院要求,现在要对标准进行清理、修改,标准并不是越多越好”。
据卫生部相关人士透露,今年开始清理乳业标准,时间原则上是一年,实际运行中不排除有其他因素影响进度。卫生部有一套标准清理方案,新标准的裁定要看风险评估意见,结合危害特征、国人饮食习惯以及行业发展现状等给出合理标准。“标准并不一定要就高或者就低,也可能给出新的量值。”“届时,新的方案将向社会征求意见”。
质量标准不等同安全标准
记者致电蒙牛、伊利等企业,均表示在新标准体系出台之前,很难判断对企业的影响,“标准当然是越规范越好,出台时自然会执行。”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表示,过去国内的食品安全指标把属于质量方面的而不属于食品安全范畴的都纳入其中,“这部分应该清理出去。”张俊修认为,食品安全应该是指食品是否会造成急性或者慢性伤害,和食品质量是两个概念。“牛奶事件就是例子,比如蛋白质的含量问题,不应该划在食品安全指标,应是质量水平指标,因为其高低对于人体不会造成伤害。不强制要求蛋白质含量,农民也不会那么做,政府部门在这次事件中也要自我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