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香港消委会之所以作出鱿鱼丝砷含量超标的判断,是“由于食物经干制后,水分大幅减少,导致金属杂质比例相对增加”,后经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计算后显示,香港本次调查的鱼干和鱿鱼丝样本的砷含量均没有超出法例标准。港方还证实,本次调查检出砷的产品没有涉及内地。
质检总局前天马上出面澄清,但记者上网发现,“鱿鱼丝含砒霜”的报道数量是澄清报道数量的十倍多,信息失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无法挽回。香港消委会16日发布消息后的两天,几乎全国各地的工商、质监等部门都被惊动了,广州高度关注,上海紧急抽检,长沙马上封杀,珠海干货店鱿鱼产品销量跌了九成……
广州市民郑先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老百姓都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了,就看政府的抽检报告和媒体的调查了,拜托信息发布要准确,不要让我们无所适从。”
但目前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的确“信”出多门,质监、工商、农业、卫生、消委会、食安办都有话语权,由谁来说没有归口管理,危害多大没有评估标准,有时甚至脱离摄入量谈对人体的危害,给老百姓的印象就是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但实际一深究,一个人即使每天进食多达290公斤的淡水鱼,估计所摄取的孔雀石绿仍不会严重影响健康……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媒体有意无意地被利用,成为行业间恶性竞争、互相倾轧的“帮凶”,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食用油安全事件,很多都脱不了这层关系。但目前我国对恶意炒作食品安全信息并无严惩,“助长”了信息发布的不负责态度。
而每次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受害*深的总是同类产品的合法企业和生产者。如去年底的苏丹红鸭蛋事件,令从化的优质咸蛋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个别企业养殖的多宝鱼“磕药”,则使国内多个多宝鱼养殖基地近乎崩溃。因为一次抽检有问题而毁掉整个产业的事件,之前也有发生。
对此,多位专家多次呼吁:建立权威的食品风险评估机制,并规范相关信息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