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业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

百检网 2021-11-15

随着居民的消费购买能力显著增强,消费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证券市场的"茅台现象"引发了众多投资者对消费升级受益行业的研究,葡萄酒行业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西方不亮东方亮

2006年6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向媒体首次公布了2000年和2005年葡萄酒业对比数据,2005年我国葡萄酒总产量达到43.43万千升,同比增长25.4%;实现利润12.56亿元,同比增长58.8%;缴纳税款12.07亿元,同比增长30.2%。而2006年1月至7月,国内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葡萄酒产量为25.63万千升,同比增长20.20%;主营业务收入71.7亿元,同比增长27.82%;利润额8.11亿元,同比增长12.12%。

从1980年-2005年中国葡萄酒产量统计中明显可以看出,经过90年代的10年徘徊,从2000年起,中国葡萄酒一直保持着惊人的增长速度。5年时间,产量激增115%。

与之相反,2005年世界葡萄酒总产量约为282亿升,比2004年减少5.7%。2005年世界葡萄酒消费总量约为235.6亿升,比上年增加约3000万升。尽管消费量有所增加,但世界葡萄酒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并未得到扭转,2005年过剩量达42.7亿升。特别是一些传统葡萄酒产区,不景气的消息时有所闻。2006年以来,"酿酒葡萄过剩,澳大利亚酒价走低";"外国葡萄酒进口年均增长28%,捷克葡萄酒业陷入危机";"德国葡萄酒在英失宠,英国酒馆里销售的德国葡萄酒猛减"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在法国,薄若莱产区把1000万升葡萄酒变成了醋,同样是由于销售的不景气,法国历史上**次把高品质葡萄酒蒸馏成燃料。高傲的高卢人将其自嘲为:"你想尝尝即将进入油箱的东西吗?如果我爷爷尝过这些要变成燃料的葡萄酒,一定会气得从坟墓里爬出来。"

两相比较,虽然中国葡萄酒整体市场只占全世界不足2%的份额,但其潜力受到世界葡萄酒大国的高度重视。据海关统计,2006年1-9月,我国进口葡萄酒8758万升,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91.1%,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进口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价值2.4亿美元,增长51%。越来越多的国外葡萄酒商大步蜂拥进入中国市场,从国内消费者熟识的葡萄酒产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到不太熟悉的南非、智利等国均有。不久前,法国坊都山麓庄园葡萄酒在中国举办推介会,总经理维尔布雷鲜明表达了这一观点:"从长远看,今后十年葡萄酒市场在亚洲,而亚洲的市场在中国。"

洋品牌带来的是什么

中国葡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三千多年前就有关于葡萄栽培的文字记载,中国古唐诗中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20世纪末,中美两国联合考古发现:约在九千多年前,中国中原地区就有葡萄酒的存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食物结构和饮酒习惯,使中国葡萄酒发展一直比较缓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全国葡萄栽培面积仅32千公顷,葡萄产量3.8万吨,葡萄酒产量仅仅只有84吨。故此,葡萄酒一直被视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泊来品。

因此,中国的葡萄酒行业一直与进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百余个品牌的葡萄酒,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曾刮起一股"洋旋风",并一度取得主动。但是两三年过去,人们却发现由于价格、口味以及品质需求使洋葡萄酒对中国市场水土不服,洋葡萄酒并没有火起来。但同时,中国的本土品牌却借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张裕、长城等品牌都是在这一阶段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根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资料,2005年,中国葡萄酒业前四大品牌张裕、王朝、长城和威龙,市场占有率高达51.49%。这一数字至少说明了两点,1、啤酒及白酒市场前四大品牌的累计占有率仅为30.3%和23.7%。而葡萄酒行业有自身独特的原料、酿造工艺和酒文化,和白酒、啤酒相比,葡萄酒市场消费群体较小,但葡萄酒行业也成为了国内酿酒行业中产业集中度*高的一个子行业。还有一些数字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酿酒葡萄基地主要集中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光河北、山东和天津就占了93.76%,排名中国葡萄酒前10位的企业就占据了全国60.71%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在葡萄酒行业市场份额的抢占更为困难。2、这一数字也表明目前国产品牌在国内还占领着大半壁江山。

当然,这一局面能否延续还要等待*终的统计结果。2006年葡萄酒进口呈现*为火爆的形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只有中国等新兴市场还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今年1月1日起,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到14%,综合税率由85.9%下降到48.2%;进口散装葡萄酒关税由43%下降到20%,综合税率由85.9%下降到56%。进口关税的大幅下调大大降低了进口成本,洋葡萄酒蜂拥而至的情景再次出现。

无可回避的,中外葡萄酒企业将在国内市场再次展开一场搏杀。出于历史渊源的考虑,国内企业的劣势是明显的。但这也未必是一场必输的战争。
回顾90年代的洋葡萄酒冲击,实际给中国带来的远远比失去的多。

一、葡萄酒文化。不可否认,葡萄酒文化代表的优雅、品位等概念对中国的中产阶层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些美伦美奂的宣传培育了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阶层。这对国内外企业同样是有益的。特别是由于口味习惯的不同,以及价格的原因,多数消费者*终投入了国产品牌的怀抱。仅从这点讲,国外葡萄酒的进入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二、营销模式。葡萄酒具有和白酒、啤酒不同的营销模式。在中国葡萄酒刚起步时,专卖、电子商务、物流配合体系等模式中都有国外品牌的影子。换个表达方式,由于葡萄酒进口一直以贸易进口为主,洋葡萄酒培育了一批中国代理经销商,而这些人和经验为国内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不同的品种。我们应该记得,干红、干白等品种都是90年代兴起的,洋葡萄酒运到中国就是很高的成本,而且国外葡萄酒生产的监管比较严格,设备更新的成本也很高,出口运输还需要保险。因而在成本上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较量明显占上风。新口味的出现*终只是让国内企业多了几个品种。

而在2006年的进口风潮中,也有几个特点:

一是以一般贸易进口为主,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快速增长趋势。1-9月,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葡萄酒7418万升,增长98.3%,占我国进口葡萄酒总量的84.7%;而部分葡萄酒生产企业也开始利用自身的产能进口葡萄酒原料酒再加工复出口,1-9月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葡萄酒158万升,所占我国进口葡萄酒总量的比重仅为1.8%,但进口增幅达到68.6倍,预计随着我国葡萄酒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葡萄酒的数量也会迅速增长。但目前,国产品牌的成本优势依然无可动摇。

二是进口价格呈下降趋势,洋葡萄酒逐渐用低端品种挤占国内市场。1-9月,我国进口葡萄酒均价整体呈下跌趋势,进口均价由去年同期的3.45美元/升降至2.72美元/升,降幅达到21%。其中,装入2升以上容器的鲜葡萄酒进口均价下降*为明显,1-9月的进口均价为0.55美元/升,降幅高达24.5%;装入2升以下容器的鲜葡萄酒进口均价为3.79美元/升,略降1.1%。

三是进口大包装葡萄酒占主要地位,小包装可直接销售的葡萄酒进口所占比重较小。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酒企业从海外进口大桶葡萄酒原酒,在落地后再分装成小包装的葡萄酒出售。1-9月,我国进口装入2升以上容器的鲜葡萄酒6745万升,高速增长1倍,占我国进口葡萄酒总量的77%;进口装入2升以下容器的鲜葡萄酒1302万升,快速增长86.1%,占我国进口葡萄酒总量的14.9%。

四是酒精度较低的葡萄酒进口增势强劲,烈性葡萄酒进口增势较缓。1-9月,我国进口低度葡萄酒8048万升,快速增长98.6%,占我国进口葡萄酒总量的91.9%;进口烈性葡萄酒711万升,增幅为34%,远低于低度葡萄酒的进口增幅,仅占8.1%。

我们认为这点不容忽视,葡萄酒细分市场的进程在不断加速,而国内烈性葡萄酒一直是空白。直到2006年三月,深圳"高原魂"的推出才得到填补。从乐观的角度看,低度葡萄酒因为健康等因素一直是葡萄酒的主流,而国内企业的长项也在于此。有较高的抗冲击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白兰地等烈性葡萄酒市场也在不断增长,而目前国内对此显然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我们认为,尽管今年葡萄酒进口风潮愈演愈烈,但成本对比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内企业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中国葡萄酒行业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

2005年,我国啤酒市场消费量达到2500万吨的水平,白酒消费量有349万吨,黄酒也达到180万吨,而葡萄酒消费量仅有50万吨的水平。我国人均葡萄酒年消费量只有0.38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欧洲平均水平的1/120,距离国家有关部门预计的人均消费1.5升的远期规划相去甚远。这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市场,在这个时候,与其担忧份额的争夺,不如致力于市场的开拓。

中国商务部预计2010年以前国内葡萄酒产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葡萄酒产量将达到80万吨左右,葡萄酒在酒类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将上升到饮料酒的2%以上;且对葡萄酒的需求中高档酒将占到50%,中档酒占到40%,而低档酒只占10%。另外,产品结构方面,2005年以后,全汁酒达80%以上,2015年全汁酒达****,干型酒占总产量的50-60%并逐步提高产品档次。

如果按这一发展速度,基本保持目前的市场份额,在2010年以前,张裕、王朝、长城等主流品牌均能保持一倍以上的增长。如果国外品牌不提高加工贸易的份额,很难对国内市场形成太大的冲击。但有趣的是,这一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又无法采用加工贸易的形式。我们知道,优质葡萄酒"先天在于原料,后天在于工艺",很多国外知名品牌的优势就在于葡萄的产地,如果用中国西北的葡萄,品质再好,也不会是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这种品牌价值的丧失是难以被接受的。而国内企业,没有悠久的历史,但也没有了这种包袱。在葡萄酒工艺不再是秘密的今天,制约国内企业*大的,是国内酿酒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2005年,中国葡萄栽培总面积达到407.9千公顷,葡萄产量579.4万吨,但鲜食葡萄、制干葡萄栽培面积占总栽培面积80%以上,产量占到总产量的85%以上,这和中国人的食品结构和消费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而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约46.6千公顷,结果园面积约34.3千公顷,总产量约48万吨左右。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缺少葡萄,中国鲜食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已连续五年占世界**位,但酿酒葡萄还少。

中国酿酒葡萄的生产集中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其中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山东及北京和天津等7个省、市、自治区,酿酒葡萄面积和产量几乎占到全国的90%以上。这决定了葡萄酒企业的地域设定。

在品种上,目前,赤霞珠(Cabernet-Sauvgnon)、梅鹿辄(Merlot)、蛇龙珠(CabernetGernischet)、黑彼诺(Pinot-Noir)以及霞多丽(Chardonnay)、意斯林(ItalianRiesling)等品种是全国栽培*为广泛的酿酒葡萄品种。

根据国家葡萄、葡萄酒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66.67千公顷,到2015年将达到100千公顷。这一数字能否支持2010年80万吨葡萄酒产量值得怀疑。

一方面,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增长比例低于产量增长比例,这就要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另一方面,过高的产量将显著影响葡萄的质量,从而影响葡萄酒的质量,限制产量提高质量已成为全国酿酒葡萄产区的共识。这势必造成优质葡萄资源的争夺,而在这一过程中,葡萄酒行业的集中效应可能更加明显。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