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关,一直不甘寂寞的乳业江湖又起口水仗。原因和2006年12月29日某媒体的一则报道有关。据悉,国内多家乳企已经在向中国奶协和中国乳协“讨要说法。”
该报道称:虽然2006年年报未出,可
“1>9”不确切
“伊利不可能知道别人缴了多少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伊利“1>9”的说法表示怀疑。
该人士表示:"即便依据年报等资讯,也很难从中准确看出企业纳税额。更何况乳业前十名中还有6家没上市的企业,它们的准确数据和资料更难拿到。特别是乳企的产品结构很复杂,不同产品的税率不同。"
业内人士介绍,乳企税率低并不一定意味着贡献小,因为国家对纯牛奶等直接拉动奶农致富、而又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实行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多收奶、多支持农牧民。
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也向记者表示,对于乳企的纳税情况不清楚,“没见过它们纳了多少税(的资料”。
不过,该人士也承认,近年来,中国乳业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很快。如伊利,从报表上看,2006年伊利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大体相当于上一年度的全年收入。
“其他几家乳企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上述人士分析说,"根据中国乳业年鉴2005年数据显示,2005年乳企第二到第十名的全部销售额为361亿元。按照中国乳业的平均税率大约是5%,纳税总额约为18亿,远远超过了伊利的9亿。"
众多乳企谨慎“声讨”
对于“伊利比乳业第二名至第十名的纳税总和还多”的高调,众多乳企的“声讨”在媒体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谨慎。
公开对此事表态的,只有三鹿公关部某负责人,他只说了5个字:“我们祝贺它。”三元相关负责人则在认真听完记者的采访意图后,表示现在有事,没时间接受采访,并挂掉电话。更多乳企则干脆明确表示:拒绝发表任何看法和说法。
中国奶协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媒体坦言,该报道关于伊利的说法有些"伤众"。
“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层面看,作为上市公司,伊利采用此种信息披露方式也有些不妥。”一位证券公司的分析师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