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已进入欧洲主流市场
德国《经济周刊》日前刊文称,中国食品已经“从只对准华人的有限市场,进军到欧洲庞大的主流饮食市场。”不仅进入了许多大型超级市场、便利店和零售店,还受到不少酒店、餐馆、酒吧和咖啡屋的食品供应商的青睐。文章惊叹:“仅在短短三四年间,中国食品就迅速在欧洲蔓延开来。”
在德国大型连锁超市雷阿尔的中国食品专柜内,水灵灵的白菜、茄子、扁豆等蔬菜被包装成小盒子,豉油、蚝油以及各种香料、水果罐头等整齐地摆在柜台上,不少德国顾客正仔细地挑选着。售货小姐告诉记者,中国食品的消费者大多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中上层人士,“尤其是那些年龄在60岁以下,家里有子女的德国人,越来越热衷于中国食品。”
据德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中国已取代泰国成为亚洲向德国出口食品数额*大的国家。法国媒体称,去年中国向法国出口食品2亿美元,比前年增长了26.5%,今年头8个月中国对法国的食品出口额进一步提升,已达1.8亿美元。按照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大食品生产国和第八大食品出口国。
与国外企业抢商机
根据专家预测,欧洲对中国食品的进口需求还会大幅增长。现在,主流的零售与批发商对采购香料、酱料和便利产品等已经流露出了兴趣。但是对于这个商机,不仅中国企业看到了,外国企业也在虎视眈眈。目前在欧洲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国内品牌只有“李锦记”、“淘大”等不多的几个,倒是有许多欧洲华人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有一些产品的市场是被欧洲企业占领,如联合利华集团生产的“中国面条”,竟占了欧洲市场的40%还多。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中国企业也在越来越积*地开拓。不久前,在法国举行的2006巴黎国际食品展上,有380多家中国食品生产商和进出口企业参加,租赁的展台总面积达创纪录的2800平方米,比上一届猛增了70%,数量甚至超过了欧洲传统农业大国荷兰和德国。
此外,由于中国美食越来越流行,也改变了当地人的烹饪习惯,市场对各种用以烹调亚洲菜的炊具需求也相应增加,例如电煎锅炉具、火锅炉具及电饭煲等。
深入欧洲市场还要面临很多挑战
在欧洲中国食品市场占有很大优势的李锦记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出口到欧洲市场,主要的挑战来自高昂的经营成本、对当地市场需要的了解、以及取得顾客的信任。“欧洲市场较注重产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价格。除了产品要适应当地口味外,大型的推广活动以及参加展览会也很重要,企业必须树立品牌声望,赢得消费者信任。”
德国食品研究中心的康布斯教授说,中国食品生产企业还应多开发新的领域。比如,不少欧洲消费者在餐厅吃过中国饭菜后,希望在家做出同样味道的菜肴,这就为食品商带来不少拓展机会: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搭配好的半成品,以便自己回家烹制。
欧洲中国食品的大型采购商科赫先生提醒中国商家,产品要想卖给主流零售商,必须符合欧盟关于食品安全的标准和规定。中国食品曾多次遭欧洲媒体批评,如“李锦记”和“珠江桥”酱油曾受“三氯丙醇”事件困扰,一度使欧洲人闻酱油色变,甚至不敢再吃中餐,给企业造成不小损失。
此外,为了迎击外来食品的冲击,欧盟还发起了“欧盟国家保护传统食品联合推广活动”。中国食品要想真正风行欧洲,挑战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