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袋“安全”意识薄弱
昨天一早,笔者在舟孟南路一个早点摊看到,摊主熟练地将大饼油条、糯米饭团等食物装进没有任何标志的白色塑料袋内递给顾客,而接过早点的一位女士没丝毫迟疑,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在海曙一家菜场,水产户使用的塑料袋几乎全都是黑色的,远远就能闻到塑料袋散发出来的怪味。一位购买了河鲫鱼的大妈对这种怪味竟不以为然。在超市里,面对笔者提出的散装大米、熟食、水果,蔬菜等食品的包装袋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时,不少消费者表示,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超市里提供的包装袋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一位市民的想法颇具代表性。
国家15年前就有规定
事实上,我国对食品包装袋的卫生状况管理早在1990年就开始实施了,当时出台的《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食品用塑料制品必须在明显处印上“食品用”字样。在此基础上,国家认监委将对食品包装袋“安全”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认监委有关人士*近表示,包括塑料袋、饮料包装等在内的食品包装产品将于今年年底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制度,即3C认证。届时,所有的食品包装材料必须像家电一样,通过国家认证才能投放市场,以确保食品安全。
医学专家指出,食品,尤其是熟食,用低劣的塑料袋包装以后,常常容易变质,人吃了这类变质食品后,易引起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此外,塑料本身会释放有害气体,并且气体浓度随密封时间增加而升高,导致袋中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儿童健康发育影响尤为突出。
市场难觅“安全”包装袋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宁波散装食品包装袋安全堪忧。在菜场、水果摊,记者看到的包装袋几乎是清一色的有颜色的塑料袋。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因为不少塑料袋是用回收塑料制造的,由于回收塑料中杂质较多,厂家不得不在其中添加颜料加以掩盖。早餐摊、熟食店往往成为非食品用塑料袋使用的“重灾区”,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用于包装食品的非食品用塑料袋,许多是各地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甚至有不少是再生塑料制品,利用垃圾站收拣的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和医疗机构丢弃的医用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大超市、正规的早餐店里使用的散装食品包装袋色泽纯度较高,手感润滑,肉眼判断基本符合食品袋的要求,但绝大多数袋子上未标明“食品用”字样。
相关链接
识别食品用包装袋小技巧
感官检测法:无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柔韧性,手感润滑,表面似有蜡;有毒的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手感发粘。
用水检测法:把塑料袋置于水中,并按入水底,无毒塑料袋比重小,可浮出水面,有毒塑料袋比重大,下沉。
抖动检测法:用手抓住塑料袋一端用力抖,发出清脆声的为无毒;声音沉闷的为有毒。
火烧检测法: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烟少;有毒的聚氯乙烯塑料袋不易燃,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底部呈绿色,软化能拉丝,有盐酸的刺激性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