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肯德基爆出“苏丹红1号”
3月24日《海峡都市报》上的一则报道印证了笔者的担忧: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对国内出售的烤鸭、臭豆腐等6种熏烤
这一发现,无疑具有震撼性。如果说我们过去所熟知的有毒食品绝大多数是违法者故意的“杰作”的话,那么,包括一批中华传统美食在内的土产食品的“无意染毒”,则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食品的一味的自信与“知情盲目”,也使得我们在食品安全的漩涡中有沉没的危险。
在食品安全上,没有热点或近、远期热点之分,任何意义上———包括新闻的视觉、公众的心理好恶以及“民族情感”上的厚此薄彼的关注,必然会让我们付出难以觉察的健康代价。正确的作为是,对任何食品事件加以高度察量,不放过任何一个“情节”,始终不松懈食品监督的全程、全方位意识。
当一起“食品危机事件”“过气”后,如果我们不能够获得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甚至平民不能够从法律和现实那里获得面对有毒食品的优势心理,那么,我们能够得到的*大收获只能是“危机永远不会死,危机只是慢慢消逝”的感慨,而时间,在推迟社会进入真正的健康社会上,必然一再充当卑劣的掮客。
“食油风波”过去了,我们喘了口气;“毒茶叶风波”过去了,我们接着喘了口气;现在,我们只不过处于对肯德基之流惊愕的阶段,下一步的发展必然是另一个热点情况的“更新”———这是一种危险的视线转移规律,它吞食的是我们在面对有毒食品时的应有智慧和抵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