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俱全一直是人们对食物的追求,颜色鲜艳的食物总能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感官刺激增加购买和食用的欲望。但是,在被这些鲜艳亮丽的颜色诱惑时,可想过美丽的外表下是否存在着安全隐患呢?
下面就介绍一下食物色彩斑斓的来源——食用色素。
什么是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种,即能被人适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颜色的食品添加剂。
食用色素的分类有哪些?
食用色素按其性质和来源可以分为天然食用色素和有机合成食用色素两大类。
天然食用色素
天然食用色素:指从动物、植物组织以及矿物中所提取的微生物色素,植物性色素以及矿物性色素等可供食用的天然色素。
常见的有:姜黄素、虫胶色素、红花黄色素、番茄红素、胡萝卜素、辣椒红素、甜菜红、沙棘黄等。
这类食用色素由于来源于天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成分,因此添入食品中后颜色不鲜艳,遇到水或者油容易褪色,对光、酸、碱、热等条件都比较敏感,且价格较为昂贵。
有机合成食用色素
有机合成食用色素:多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甲苯、萘等为原料而制成的。
其常见的种类有: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诱惑红、赤藓红、新红、酸性红、靛蓝等,其中前五种合成色素*为常见(下图依次是亮蓝、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
这类食用色素加入食品中颜色鲜艳,着色力强,调色容易,性质相对稳定,且成本低廉,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从原料和加工制作工艺来讲,人工有机合成的食用色素较天然食用色素而言,对人们的健康有更大的安全隐患。
一方面,以煤焦油和苯胺为原料不仅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而且绝大多数对人体有致毒致癌作用。
另一方面,磺化、硝化、偶氮化一系列的有机反应,也会生成一系列的如苯环、氧杂蒽结构的复杂化合物,如若处理不当,则会随着含合成色素食品的摄入,从而对身体产生毒性。长期低剂量食用含有有机合成色素的食物甚至可能会致畸、致癌。
大家也不要听到色素就害怕!
在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不同食品中合成色素的使用有明确的限量,通过限定合成着色剂在各种食品中的*大使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
科普
食用色素的检测方法
在GB/T 5009.35-2003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标准中:
用6:4的甲醇-甲酸溶液即可洗去食品中吸附在聚酰胺粉上的天然食用色素;用乙醇-氨水-水(7:2:1)能对合成着色剂(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和亮蓝五种合成着色剂)进行有效解析,这利用的是这五种合成色素在酸性条件下较天然色素更稳定。
面对色彩斑斓的食品,该作何选择?
01正确的认识使用色素,并不是所有的食用色素对人体都有危害。
天然食用色素本身来源于天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来源安全,且部分带有原料自身的营养成分,加入食品可增加其营养价值,有益于健康。
合成色素成本低廉,着色力强,可增加食品的色泽和外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食品添加剂。虽然长期大量的食用合成色素对人体会有一定的危害,但是在合理控制食用量的情况下,并不会危言耸听的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明显的影响,因此不必要为此而人心惶惶,甚至刻意夸大其危害。
02严格控制合成色素的食用量,对于小孩更要减少食用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的食物。
>>需要消费者善于辨别哪些食物含有人工合成色素,对常见的合成着色剂如: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亮蓝、靓蓝、诱惑红、赤藓红、新红、酸性红等要比较熟悉。
>>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规定,对于使用了GB 2760中食品添加剂的食品,需在配料表中按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进行标示,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色泽鲜艳的食品时,可下意识的在配料表中关注是否含有合成着色剂,再合理适当的选用。
>>对于常见含有合成色素的食物如色泽鲜艳的糖果、果冻、饮料、果酱等,尽量减少食用,因为除了可能含有更多的人工合成色素以外,这几类食物本身所含的营养成分并不多,营养价值不够丰富,食用过多对身体并无大益。
>>对颜色过于鲜艳的加工食物需保持一定的警惕性,部分可采取在水中或加白醋的水中长时间浸泡,看是否有褪色现象,部分天然色素在长时间浸泡会溶解于水中,而合成色素相对更稳定则不会出现褪色。当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含有颜色的食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03对于天然颜色鲜艳的蔬菜、水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色蔬菜水果,应该多食用。
一般深色的蔬菜、水果如:紫甘蓝、黑木耳、紫薯、茄子、胡萝卜、西红柿、菠菜、葡萄等,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天然抗氧化剂(类黄酮、叶绿素、花色苷、类胡萝卜素等),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癌等多种功效。
总之,如果你遇见颜色鲜艳的食物,不要排斥,不要疑惑,正确的认识,理性的辨别,合理的选用,相信明智的你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