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使用农产品大部分为外公,目前通过对流通环节下游的批发和零售进行把关,天天在啊终端抽查简直是大海捞针。郑学定表示:“深圳的食品安全跟其他城市有以很大的区别——深圳无法在啊生产环节控制食品安全,只能在流通环节把控。”
目前,深圳的*大的困境是没有针对食品安全特征因地制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面对深圳食用农产品“输入型”的特质,必须把监管关口前移到批发环节。
据郑学定介绍,深圳目前共有十几家批发市场,其中包括“主渠道”海吉星和其他中小型“非主流”批发市场。“监管关口应前移,重点在批发市场。”对此,他建议**要把“主渠道”管好,利用深圳市大型一级批发市场的优势,如将海吉星打造成为深圳的“食品加工配送中心”,以确保零售环节的食品安全,而不是在下游进行大量的抽检。
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标准、筹建制度、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三个重要方面,深圳一定要做起来,要不然就是纸上谈兵。”郑学定认为,食品安全不是讲出来的,是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科学的抽检制度、建设追溯体系,倒逼生产经营者,进而依法保证食品安全。不过,用郑学定的话,“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法》已经是*高标准、*严谨的,但是对食品安全的标准、怎么抽检、怎么建立追溯系统,没有做完全强制性的规定。”郑学定建议,在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方面,可直接参照香港地区的标准。
他以农药检测标准为参照,介绍说,“香港有7000多项标准,但是内地不超过4000项。”郑学定认为,两地的农药检测标准相差如此之大值得深思。另外,他认为,深圳有能力、也有条件根据《食品安全法》,建立高于国家标准的深圳标准,打造深圳质量。
组建食品辟谣联盟引导理性消费
深圳的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显著,为什么还会有部分市民选择到香港甚至国外采购食品?王多加认为,这主要是人们对本土产品不信任的体现。
她解释说,香港有专门的农产品基地,基地有专业人士规范整个生产、输出链条,监管渠道分明,品质容易得到保证,从这一点来说,内地与香港的食品安全保障程度相比确实还存在差距。
“但是,这个差距并不大。”王多加说,“某个城市的食品检验标准通常根据当地的生产能力、生产状况、消费习惯等因素来制定,经过对比发现,有些香港的标准指标比我们的高,有些则比我们的低,所以并不是**的。”
此外,在王多加看来,因谣言造成心理恐慌也是市民更青睐境外食品的原因之一。前段时间,一篇关于超市捆绑蔬菜的胶带可致癌的消息在网络热传,引起不少网友关注和担忧。
“当时这个消息一出,我们马上委托质检院去抽样,检测结果并不像传得那么恐怖。(甲醛的)残留量是在许可范围之内,毒性也没那么大,且其本身也具有挥发性,并不那么容易渗透到蔬菜里面。”王多加表示,为了击破谣言,国家食品领域的专家特组建了一个“食品辟谣联盟”,专门针对一些不实的言论进行风险交流和辟谣,向消费者普及科学知识,引导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打消消费者心中的顾虑。
捋顺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制体制
“要想把食品安全搞好,归纳起来要在这几方面下功夫。”王多加建议,**要对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等销售流通渠道加强监管;同时还要加大检测力度,倒逼生产源头筑牢安全防线;此外,严格执法必须跟上,对生产或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家进行严厉处罚,形成威慑力。
王多加坦言,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难度较高的工作,牵扯到链条的各个环节,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捋顺监管的体制机制将是食品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条件。
王多加说,提升检测力度可通过购买第三方检测机构服务来实现,但是执法力度不足并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执法*缺的就是人力。农产品每天消耗量这么大,案件也很多,没有人怎么去执法?没有执法就没有威慑力,监管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市、区农产品检测归属的主管部门不同,易导致部分行动和任务难以协调,监管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她表示,捋顺监管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与分工是接下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举措。
食品检测方面
●2014年,全市食品检测覆盖率为每千人3.15批次
●2016年,已达到每千人4.8批次
农产品检测方面
●2015年前,每年农产品的定量检测约有1万多批次,
●2016年,增加到2万批次,
●计划到2017年,增加到3.75万批次
●2018年,增加到6.75万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