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质检总局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进口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质量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通报了2015年度全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口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检验监管方面的统计数据和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据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司长孙文康介绍,2015年2月1日起,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开始实施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进口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检验1225批,38.5万个,进口金额为4457.83万美元。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德国、英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18个国家或地区。主要进口地区为上海、广东和宁波等。
从进口产品品牌来看,共涉及STM、BRITAX、Recaro、Concord、BMW、VOLVO、AUDI等30余个品牌,这些品牌中大部分的认知度都比较高,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国际比较知名的品牌,如BRITAX、GRACO、CONCORD、RECARO等;二是和高端汽车品牌配套的产品,如宝马、奔驰、保时捷、沃尔沃、奥迪、捷豹路虎等,这些产品虽然使用的是轿车的品牌,但多为Recaro等知名的汽车座椅制造商贴牌生产。
安全项目不合格不容小觑
白皮书显示,2015年度全国检验检疫机构共实施现场检验1109批次,发现不合格219批,总计798.29万美元,批次不合格率均为19.7%;抽样送实验室检测批次为92批,发现质量安全不合格批次为4批,批次不合格率为4.35%。不合格内容包括标识不合格、无中文标识或使用说明、燃烧性能不合格、动态试验不合格等。对于涉及安全卫生环保项目不合格的产品,均作退运或销毁处理。
记者了解到,动态测试失效危害*大,因为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动态碰撞试验是整个标准的核心项目,其主要目地是考核发生汽车碰撞事故时儿童座椅对儿童乘员的保护性能。相关实验室在对进口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的检测过程中发现由于座椅头枕在碰撞过程中断裂飞出,用于安装儿童约束系统的安全带从导向件上脱离,不能够对儿童乘员形成很好的保护,同时飞出的头枕也有可能伤害到周围的其他乘员。
白皮书分析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进口商对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和法规不够了解,认为符合国外标准要求的产品必然符合中国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进口商盲目相信洋品牌质量,加之产品检测费用较高,很少愿意主动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
标识标签和强制性认证问题亟待解决
白皮书显示,进口儿童安全座椅的标识标签问题比较突出,从全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现场检验的批次中,有1/5的进口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产品存在标识标签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中文说明书缺失、说明书或产品标签上标注的信息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等。
记者了解到,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产品的标识与说明书重要性不同于其他商品,标识与说明书是消费者使用该商品的**指导性依据,不正确的安装和使用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现在市场中的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样式繁多,对应儿童组别与安装方式不尽相同,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难以完全正确安装,也无法正确区别不同身高、体重的儿童应选用的安装约束方式。
据介绍,这一问题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儿童安全座椅目前在国内市场尚属普及的早期阶段,部分进口商对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或标准并不十分了解,包括在贸易合同中也未注明包括标识在内的产品质量要求等;二是目前国际上部分知名品牌儿童汽车用安全座椅生产企业未放开出口中国的销售通道,贸易商主要通过二级市场采购等渠道收集后销往中国,贸易商对国外儿童安全座椅制造商缺乏话语权,不能约束其按我国标准和法规要求生产和标识。
记者还了解到,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发布的《关于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公告》(2014年第6号),自2015年9月1日起,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标注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准的机动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但在检验监管中发现强制性认证相关问题频发,一是部分进口的儿童安全座椅虽然取得强制性认证证书,但是在产品上未加贴CCC标识;二是发现了“早产座椅”,即对应型号产品虽已取得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但进口的该型产品生产日期早于获证日期等多种情况;甚至还发现了少数进口商为逃避监管,有意瞒报儿童安全座椅的进口现象。
据介绍,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进口商对强制性认证的认识和了解不够,认为只要有证书即是符合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认证的过程较长费用较高,存在侥幸心理,故意逃避认证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