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席卷中国时,通过网络蜂拥而来的全球食品,如何保证它们的安全,对监管部门来说,是个巨大挑战。而这个压力,大部分集中在海关防线上。
事实证明,大量进口食品,安全威胁其实不比本土的中国食品少。
“从2011到2015年的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基本处在增长阶段,这与检验检疫部门严格的把关是有密切关系的。不合格食品几乎涵盖了所有进口食品种类,其中糕点、饼干,还有乳制品刚好占到一半。不合格食品来自于109个国家地区,涵盖面非常大,主要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是欧盟、中国台湾、东盟和美国。”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综合处副处长丛林晔4月14日在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
据资料显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国。从2011到2015年,中国海关检验检疫了进口食品479.1万批,1.6亿吨,货值2000多亿美元,目前仍呈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其中,乳制品、植物油、肉类等占到所有进口食品的七成。进口植物油的占比在2011年比较高,大概占到45.7%,到了2015年的时候下降到30%。进口乳制品持续快速增长,年均进口量从2011年到2015年突破了一百万吨,占到国内供应量近两成,主要来源于新西兰、欧盟和美国。
“通过网络购买的食品,如果是从国外直邮,肉类除外,是需要自己承担安全风险的。通过注册公司的食品,是经过国家进口安全检疫的。”丛林晔在接受《**财经日报》咨询时表示。
据丛林晔介绍,不合格进口食品的原因当中,微生物、品质还有添加剂、标签这四种原因是相对比较突出的,占到了所有不合格食品进口批次的四分之三。在安全卫生项目当中,微生物添加剂和污染物类的项目比较突出。2011~2015年乳制品不合格进口产品1167批、3596吨、1884万美元,来自35个国家,主要是微生物不合格、标签不合格、品质不合格,还有较突出的安全卫生问题和一些污染物超标的问题。不合格肉类情况有365批、4590吨、896万美元,主要来自24个国家,主要不合格原因是品格不合格、兽药的残留超标、未获建议准入,还有一些菌群的侵入。不合格的进口水产品有692批、8227吨、2349万美元,不合格的项目是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
如何守住进口食品的安全大门,**道防线便是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防线。
“我们在进口食品的管理,建立了很多制度,大概可以分成进口前的制度和进口后的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制度。进口前采取了七项制度,主要是有输华食品国家地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查制度,其次是输华食品生产企业注册管理制度,再是食品境外出口商备案管理制度,以及输华食品进口商北安管理制度,输华食品官方证书制度等。”丛林晔表示。
据丛林晔介绍,正是这样严格的进口把关制度,在进口环节的检验检疫申报制度监管时,“十二五”期间销毁了1.3万吨食品。在进口后也设立了五项制度,这五项制度主要是回顾性检查制度。进入进口后的流通环节,食药监部门按照抽检计划对流通领域食品进行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此外,质检总局也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开展风险评估。
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涌入中国,风险评估显得更为重要。
“近十年以来,进口贸易、进口逆差越来越大,进口量也越来越大,保护消费者安全的重担也越来越重,这迫使我们需要用一个风险管理思想来考虑问题。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业面临着一种瓶颈,这种瓶颈**个就是确实缺乏一种基于食品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研究员焦阳表示。
焦阳认为,以前所采取的检验模式、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在进口贸易的发展了。资源配置不太合理,都集中到口岸,即使它的检验能力很强,压力也是超乎想象的。基于这种情况,国家启动了风险模型搭建工作,在口岸对进口食品进行把关,依据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产品进行归类,按照它的属性、贸易情况、基础认识的风险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评估监管的项目,并以此开展食品当中危害物质的评估,*终实现评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