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排的织机上方安装高速移动的高清摄像头,通过“飞拍”抓取布面瑕疵,随即“叫停”织机并红外线定位,“告知”挡车工修补瑕疵……苏州中科飞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纺织之鹰”智能检测机器人于今年7月正式“上岗”以来,成效显著,该设备在节省三分之二人力的同时,巡检率超92%,及大地助力面料品质提升,**纺织名城再转型。
布面瑕疵从此难逃“鹰眼”飞拍
在苏州市吴江盛泽一大型织造企业,连排的喷水喷气织机上方,一台大型“投影仪”在导轨上高速移动,移至织机布面横幅上方时,“投影仪”便摁下快门。一旦“发现”布面存在断经断纬等瑕疵,立即红外线锁定并“命令”停机、通知挡车工。车间负责人说,通过高速移动的机器人代替人的双眼与双腿,挡车工轻松了,良品率也更高了。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盛泽纺织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全球**织机已占总量的一半以上。但随着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上涨,盛泽纺织业依旧面临制约。尤其在织造环节,挡车工受工作时间、环境、情绪、精力等影响,人工巡检率不到20%。
“织造环节要进一步‘机器换人’,检测率和良品率才能有效提升,‘盛泽织造’和‘苏州制造’才更具竞争力。”深耕纺机研发制造20多年的金斯达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侯景奎,从足球场的鹰眼和田径百米跑的轨道高速摄像机上获得灵感,“如果能将高速摄像机替代人眼,用轨道移动替代人工巡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攻克难关研发纺织智能检测机器人
经过多方打探,侯景奎了解到中科院自动化所苏州研究院拥有一款高速摄像头。为此,双方一拍即合,携手成立中科飞梭,研发纺织智能检测机器人。
目标清晰,方向明确,过程异常艰辛。中科飞梭总经理陆伟说,要实现预期效果,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高速移动、二是“飞拍”。化纤丝织布,经纬在毫厘之间,移动太快,对防抖、抓拍的要求就越高,成本也越高;移动太慢,就跟不上先进织机的织布速度。
经过2年研发,中科飞梭终于攻克难关,并成功推出两款产品。一款为直线导轨、单侧摄像头,*多巡检5台织机。巡检速度3米/秒,回程空跑5米/秒,精准匹配织机每一横幅织布速度,确保不漏检;另一款是环形导轨、双侧摄像头,均速移动2米/秒。通过加密机器人数量,还可实现更多织机循环检测。
“移动‘飞拍’、影像识别、大数据比对、红外线锁定……借助图像分析和目标跟踪等算法,让我们的检布验布更智能。”侯景奎说,他们现已完成瑕疵图片的基础信息收集,未来随着数据库不断更新迭代,机器人巡检率将接近****,为优质纺企更好地解决用工短缺的问题。
在纺织品制造过程中,质量的检测与控制是一项重要的操作步骤,而质检过程中*核心的工序则是对纺织品瑕疵的捕获与修复。目前,经由操作工人仅凭眼睛观察来寻找瑕疵是大多数轻工业工厂的检验方式,这里面一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种工作方式的强度过大,漏检误检率高,而且人工检测受操作工的主观因素影响相对比较大,因此无法保证更高的准确度,对工人本身的视觉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损害。一位好的“挡车工”,月收入可能要达到1万或以上,且流动性较大,成本较高。
纺织品瑕疵检测是目前计算机视觉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在有效性,实时性和适用性方面,目前的检测技术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探索织物疵点检测的新技术。
数字化赋能树产业转型升级新标杆
从纺织企业的老板来看,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人工支出陈本越来越高。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如果工资给不到位,工人就会流失。特别是熟练的工人,很多工厂都是要加薪抢的,所以工人的工资水平在逐步往上走,在纺织行业是老板求工人,求他们留下来。如何解决这一痛点和难点,是苏州思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的方向。
苏州思梭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苏州自动化研究所、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青岛大学纺织与服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力量,立足于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专注于研发制造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纺织品疵点在线实时检测设备,致力于成为纺织行业数字化主导推动力量。该公司产品利用导轨技术,实现一台飞梭自动化检测设备可同时对10台以上纺织设备进行实时检测,针对不同疵点情况,自动化控制纺织设备运行状况,实现报警、停机等,提升纺织品缺陷检出率,检出率从20%提升到95%,提升布匹品质,提升成品单价。
目前,该企业已经成为盛泽镇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趋势良好。目前该公司,已经获得盛泽政府重点扶持,拟供地30亩,共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大数据中心、工厂及办公楼,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超过亿元,亩产税收超过60万/亩。
思梭智能通过数字化赋能,为盛泽这一千年纺织名城,丝绸古镇赋能经济转型,为盛泽企业不断提供具有数据支持的改革方案,实现减少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形象,为纺织这一传统而又时尚的行业,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