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执行会长倪阳生,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党支部书记徐林、副会长刘松、赵晓刚、侯曦,秘书长丛政等行业领导、智造领域专家及来自纺织、纺机行业企业代表,纺织专业院校学生代表近300人出席会议。
高书记表示,“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基本完成了纺织强国的建设目标。当前,中国纺织生产规模已达全球**,纤维加工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国际贸易出口始终保持在全球总量的1/3,化纤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70%。作为纺织工业的基础,纺机行业特别在科技和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等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大部分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在自动化、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进步明显。得益于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纺织产业向海外转移速度放缓。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医卫用纺织品呈现爆发式增长,超过家用纺织品,成为除服装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品。而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迅速,与近年来工艺技术、成套装备的进步息息相关。 高书记认为,纺织强国的基本建成,并不代表纺织行业产业链所有环节、所有企业都强。目前仍有一些高性能纤维、特种纤维等尚待加大研发。相比其他纺织产业链,纺机的差距较大,纺机强国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涤纶长丝、锦纶长丝的工艺技术、产量都处于****地位,然而其中很多生产装备仍依靠进口。行业企业要认清行业地位,在高端装备、关键部件、仪器仪表等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们未来要重点关注的。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已经突出强调了要进入自主创新的新阶段。从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看,进入“十四五”新征程,行业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很多工艺技术已经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然而,要想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此外,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也使我们清醒意识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而相比于纺织工业其他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提升,纺机行业的难度更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突出两个结合:其一是校企结合。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更多体现在实用性上,而一些基础理论上的问题,就需要依靠高校结合来解决。第二是纺机企业的装备技术创新要与生产工艺相结合,避免被边缘化。 此外,“双碳”目标值得关注,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重要战略,行业企业也要积*参与进来。纺机企业要充分关注绿色装备制造,印染领域的少水、无水工艺技术,以及绿色纤维的生产装备研发。 此外,纺织机械行业还应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锻长板、补短板。特别在关键部件方面,企业仅仅依靠自身攻关难度较大,需要结合高校和国家力量来实现。所以,如何调动社会力量与行业共同攻关短板,这是行业企业未来要更多关注的。
曹学军表示,纺机协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举行这样的会议,有益于增强科技驱动行业发展的共识,对纺织及纺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她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财富之源,强国之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连续11年位居制造业规模全球**,2020年制造业占到全球的30%左右,具有门类*为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部分领域已经进入全球并跑、领跑阶段。
纺织工业制造能力和贸易规模长期居于全球**首位。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约占全世界的50%,出口总额约占同类贸易1/3,纺织产业链从门类品种、产出品质,到生产效率、自主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水平。纺织业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做出了积*贡献,也将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继续发挥积*作用。装备是国之重器,是制造业的脊梁。纺机行业可以说是纺织产业的脊梁,纺织行业取得的成就与纺机行业密不可分。 “十三五“期间,纺机装备的数字化,主要工序的可控化,形成了多个纺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但是,纺机科技进步与纺织高质量发展需求,与国际**装备制造水平仍有差距,原创性、**性技术装备开发不足,关键装备部件可靠性、稳定性还有差距,部分产品还依赖进口。 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高科技领域竞争激烈,绿色低碳成为刚性要求,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加强,对于纺机进步提出新要求。工信部重视行业工作,依托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开展了纺织智能制造路线图的研究,明确了纺机行业的短板弱项,关键技术装备纳入首台套,推进了多个平台建设。 结合当前形势,曹学军对纺机行业的科技进步提出四点建议:**,重视关键短板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基础的**化;第二,加强跨界合作,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支撑纺织数字化转型;第四,发挥平台支撑作用,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毛光烈指出,工业数字经济主要由“数字工厂”+工业平台经济”组成,其路径将依次经历三个阶段:**个阶段是实施工业新基建,建设数字工厂并对数字工厂实施数智化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有三项任务,**项任务是对大、中、小工业企业进行“数字(据)”与“工厂”相融合的新基建,目标是建设百、千、万、亿家的“数字工厂”。后两项任务是对数字工厂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并通过第三方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对数字工厂提供数智化管理的服务外包。第二阶段是智能产品与装备的“制造协同与服务协同”。涉及数字化产业链经营管理的模式创新,数字化供应链经营管理的模式创新以及数字化价值链经营管理的模式创新。第三阶段是构建工业数字经济新生态、新发展格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围绕现代经济体系目标与增强经济发展生态韧性的要求,将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价值链等“三链”进行优化整合的经营,并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各类**平台的主导或通过平台之间的合作,将原有的一、二、三产业打破重构,进入工业数字经济新生态的新发展阶段。
毛光烈表示,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法制化治理相结合的过程。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引导、扶持平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手抓平台经济的治理。要建立健全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综合治理的体系与体制,确保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消费者、平台的客户、平台服务商的利益均衡与合法权益。 毛光烈指出,研究新平台经济发展路径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工业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划水平。他建议将工业数字经济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阶段,即“十四五”阶段。这个阶段要全面抓实工业新基建,主要任务是抓好现有企业30%的数字工厂建设,深化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一批切实管用的集团云、第三方工业云平台服务商。第二阶段,是2026年至2035年的十年。有三大任务:一是继续完成工业企业70%的数字工厂建设;二是通过第三方平台的主导,完成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价值链的经营模式创新,对平台经济依法治理体系的建设;三是利用国内需求大的优势,推动数字工厂行业云平台、服务型制造平台、金融平台、C2M平台等各类不同平台之间的全面合作,构建工业数字经济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工业数字经济的新生态发展。
谭建荣以“智能化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为方向进行了分享。
在智能产品与装备的重要性与价值分析中,他介绍了产品与装备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从一代产品到一代工艺,再到一代模具和一代设计的发展过程。 他表示,当前市场需求表现出了四大变化,呈现出批量化向定制化,单一化向多品种,周期长向更新快,大众化向高端化的转变。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而政府、专家以及企业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言中,他对智能制造背景与内涵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智能制造是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设计、加工、装配等环节的制造活动进行知识表达与学习、信息感知与分析、智能决策与执行,实现制造过程、制造系统与制造装备的知识推理、动态传感与自主决策。 在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分析中,对智能制造数字车间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产品设计技术以及产品制造技术。 此外,报告还提及了人工智能的8大关键技术,包括深度学习算法、模式识别算法、数据搜索方法、自然语言理解、增强学习算法、机器视觉算法、知识工程方法、类脑交互决策。 在数字转型与智能制造路径中,他介绍了智能制造的3个核心,包括知识库/知识工程、动态传感/实时感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智能制造的3个层面则涉及制造对象的智能化、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制造工具的智能化。智能制造的4个关键环节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装配、智能服务。此外,他还对及数字化转型的5大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智能制造+创新设计;智能制造+工艺提升;智能制造+强化质量;智能制造+延伸服务;智能制造+拓展市场。发言*后,他对数字设计与智能制造的典型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会上举行了“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暨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启动仪式。
《“十四五”纺织机械行业发展指导性意见》发布仪式也在此次大会上举行。
会上还发布了符合《纺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并颁发证书。
会上,主办方为“汇川杯”纺织智能学生设计大奖赛、“中丽杯”纺织智能设计大奖赛获奖选手进行了颁奖。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执行会长倪阳生就两个赛事活动的举办表示,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与中国纺机协会合作推进了两个大赛的举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赛事组织有三个重要意义,其一,加强不同院校间的交流;其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第三,通过活动加强院校与企业和产业的联系,更好地推进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倪阳生表示,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根本,制造业是基础,纺织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纺织强国。目前,行业和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新,这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未来,两协会有信心,把大赛办成品牌,通过大赛,将纺织、服装、材料、装备及信息化等方面进行融合,全面培养人才,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侯会长围绕《“十四五”纺织机械行业发展指导性意见》的编制,分别从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总体要求、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侯曦分别从行业整体发展良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智能制造全面突破;标准质量稳步推进;体系结构不断完善几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就行业存在问题,分别从公共研发平台亟需搭建,原始创新研究需要重视,以及稳定性可靠性有待提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发言中,他还就《意见》的总体要求,就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进行了介绍。围绕《意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六方面的重点工程,包括纺织绿色生产装备重点工程、纺织智能加工装备重点工程、高技术纺织品装备重点工程、纺机企业智造升级重点工程、纺织机械共性技术重点工程,以及纺织机械标准体系重点工程。 据介绍,《意见》将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支持、培养人才队伍,以及发挥平台作用进行保障。
李总工做2020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展品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20纺机联合展整体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高性能,高适应性,节能减排等几大行业发展主题,各分领域均有值得关注的技术,并对部分企业优秀产品技术进行了分析。
在纺纱机械方面,单锭单电机仍然是行业技术研究方向;细纱接头机器人,成为展会亮点;超长自动络筒机成为话题;无槽筒卷绕技术和高车速是精密络筒机的新发展途径;筒纱自动输送与包装系统是纺纱实现生产物流智能化的关键环节等。 在机织机械方面,浆纱机上浆率在线自动检测等数控技术得到应用;剑杆织机继续向着高速化、部件轻量化、低损耗方向发展;激光断经检测装置、废边消除装置等实现应用;提花机目前*大针数可以做到38000针;国产机织器材的制造精度、耐磨性和可靠性提高等。 在化纤机械方面,短纤维装备以大容量和差异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容量涤纶短纤维卷曲机和全自动的打包机已实现国产化并投入应用;绿色纤维装备特别是莱赛尔纤维装备技术发展迅速;化纤装备流程连续化趋势明显,长丝装备的智能化从单机装备向工厂级系统发展等。 在针织机械方面,圆纬机高机号细针距成为主流;电脑提花圆纬机可编织花型细致的薄型服用针织提花面料以及家纺产品;新型电脑系统、选针器和检测装置发展迅速;电脑横机全成型编织技术、细针机型成为发展趋势;经编机向高速、宽幅、智能化方向为发展等。 印染机械方面,机织物平幅连续前处理、连续染色和连续水洗机制造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明显提升针织物连续练漂设备流程已经成型;间歇式气液染色机已成为近年来的开发热点;无水或少水连续式染色工艺和设备是“十四五”探索的方向等。 非织造布机械方面,干法非织造布设备不断适应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国产纺粘、熔喷设备的发展重点在于提高设备的精细化水平,保障质量与速度,降低能耗;非织造布后整理工艺设备总体趋向多功能、小型化,热能回收再利用等装置成为高耗能设备的标配等。 自动化与信息系统方面,边缘自动化设备是新的增长点;基于云的工具与平台将显着降低智能化实施成本;多样化、融合、智能化是传感器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正越来越多地与在线监测、自动控制、物联网等技术系统连接融合,与设备无缝连接等。
李雪清对“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及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进行了解读。
介绍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的背景后,她就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架构及内容,“围绕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的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据了解,该项目将构建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化纤、纺纱、棉织、针织、非织造布、纺织机械、纺织物流等细分领域关键技术标准;建设围绕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标准研制与试验验证、产品性能测评、评估与认证、解决方案、新技术验证、咨询培训、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服务等综合性公共服务能力,促进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及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实施,将重点推动纺织行业中*急需的纺纱和化纤两条智能化生产线的建设,同时推动棉织、非织造布、纺机智能工厂的建设,拉动棉织、针织两类产业集群的智能化提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陶飞围绕“复杂装备数字孪生系统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做了专题报告。他分别从未来装备发展趋势、数字孪生研究现状、数字孪生装备内涵以及系统应用实践案例四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分享。
谈及未来装备发展趋势,陶飞表示未来装备发展面对贸易战、高端装备“卡脖子”、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低碳绿色的新环境,迎来了物理交付+数字支付的新需求,在降本、提质、增效以及低碳绿色等方面面对着新的挑战。他从新概念飞行高铁、新概念高档数控机床、新概念车间物流系统、新概念纺织机械装备等方面展示了未来装备的模样。并表示,未来装备应具备的理想特征包括:可感知、可认知、可诊断、可优化、可控制、可配置。围绕数字孪生研用现状,他对数字孪生概念、学术研究现状、以及数字孪生的关注群体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字孪生的五维模型(物理设备、虚拟设备、连接、孪生、服务)进行了讲解。此外,他还对包括玻璃纤维车间数字孪生系统、堆垛机(立体仓库)数字孪生系统、数字孪生管控系统等工业应用案例进行了简要介绍。 他表示,数字孪生是助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数字孪生践行智能制造已成全球共识;数字孪生当前处于应用初级阶段,深入推广应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未来,数字孪生探索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发展前景。 爱波瑞集团**合伙人朱钜镔在《数字化视角下的精益落地》的报告分享中,通过对领军纺机企业、工程机械装备企业、高铁企业等精益MES实施案例的分析,展示了爱波瑞精益生产FFS模型思路下,企业精益生产取得的效果。
同时,朱钜镔还就相关案例对爱波瑞精益供应链“6+1”模型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制造业转型应该追求“数字化精益”,以精益提供组织、数据、绩效等为执行基础,数字化实现科技赋能,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提高效率。他建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对价值为本、精益为纲、顺势而为、人才升级等方面进行思考。 卓郎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纺纱事业部产品与研发副总裁张贵宝做《纺纱工厂智能制造赋能》的报告。他指出,保持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制造业内明确的发展方向,纺织企业逐渐向智能工厂迈进,这就需要纺机厂从单机智能控制,流程自动控制和纱厂信息化管理上为其智能制造赋能。张贵宝还结合卓郎的创新亮点、卓郎新疆工厂的系列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纺纱工厂智能制造实践经验的分享。
来源:纺织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