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昨日发布的利率决议依旧“鸽声”嘹亮,除了市场预期内的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不变和保持每月一定规模的债券购买计划外,就连市场*关注的美联储点阵图也在释放鸽派信号,从中值看,美联储总体认为2023年仍不会加息。受到超预期的鸽派信号提振,美联储利率决议公布后,美股快速上扬,道指、标普500盘中创出历史新高,美元指数出现下跌。
不过,即便美联储再次释放鸽派信号,短期内也难打消市场对通胀快速来袭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宽松货币政策提前退出的担忧。市场的这份不安全感源于对天量刺激政策前景的迷惘。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进行了多轮量化宽松,全球货币大放水带来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环境,以及一路高歌猛进的股票市场,颠覆了传统货币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带领全球经济驶入未知领域。
未知带来不安全感和恐慌。为应对疫情,各国央行和财政部门推出的刺激政策规模再创纪录,市场担心通胀水平迟早会被潮涌而来的天量货币反噬,通胀高企只会迟到不会缺席。但对各国政府而言,在先救活经济还是先顾及刺激政策后遗症的艰难抉择中,危机当下不得不选择前者。至于潜在副作用究竟会演化至何种境地、何种程度,这是一个全球共同面对的“超纲”难题。
但即便挑战超出传统认知范围,这也并不代表只能坐以待毙。自金融危机以来,面对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低迷的通胀水平,欧美国家的对策主要停留在需求侧修修补补,推动技术革命、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贫富差距等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结构性改革鲜有显著进展。相比之下,近年来中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确实下了苦功夫,正是得益于当初排除万难的改革决心和魄力,才为我国能在后疫情时代**实现经济复苏赢得回旋余地,也为我国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赢得更多时间。
美联储安抚市场不足一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1.7%,刷新去年1月末以来新高,无处安放的担忧和焦虑依然充斥着金融市场。今年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无疑会被进一步放大,美债收益率不断上行通常会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资本流出、汇率贬值和通胀上行的压力。对中国来说,货币政策在支持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稳增长的同时,还需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做好预案防范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可能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冲击。(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