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企业严重缺工!但为啥死活不肯“机器换人”?

百检网 2021-12-07

喷水织机外迁流失大量工人,企业每年都要面临10%左右的缺工!但为啥老板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拿机器换人?

这两年喷水织机环保整治,使得江浙地区大批喷水织机停产淘汰,一些喷水企业投产苏北、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如今喷水产能转移初具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发展迅速,给当地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很多岗位,这些人不需要远程到其他省市,而就近在家乡就业,工资待遇不会低多少,消费水平低,住宿回家等开支减少,又可兼顾父母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了江浙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此外,江浙喷水企业外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带走了一部分熟练工。

安徽一家织造企业早在2011年就在安徽设厂,其负责人告诉笔者,那时候刚去安徽办厂那会儿,那里几乎没有人从事织造行业,他们厂的工人都是从本地带过去的,包吃包住,相比之下,待遇还要比在本地好一些。

近年在喷水行业环保整治的大背景下,大批企业外迁,工人回流,2019年织造企业用工愈发紧张。劳动报酬增长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每年都要上调1~2次职工工资,企业明显感到用工压力加大。


纺织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纺织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东部是传统上的劳动力流入省份,本地劳动力供应存在缺口,而外出务工的中西部省份技术工人又出现回流现象,导致纺织企业特别是东部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困境。

同时由于纺织行业工作强度大,职工流动性也大,尤其是85后、90后的年轻职工大都不愿意从事单调重复、劳动强度大的工种,一线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也使得许多纺织企业长期缺工,倒逼企业以“机器换人”。以苏南部分纺织企业为例,企业每年都要面临10%左右的缺工。

与此同时,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智能制造产生需求,“机器换人”成为大势所趋。调查显示,纺织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竞争力,而我国当前纺织品质量的发展并不乐观,质量的不稳定性不仅存在于不同企业和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不同批次产品之间,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推动产品稳定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具有人工生产不可比拟的优势。

由于劳动力成本问题,加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影响,欧美等制造业强国已经将重心转移至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无论是人力资本、设备还是技术,中国纺织品遭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挑战;同时,尽管不少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仍然无法改变行业相对技术落后的现状。因此,“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机器换人”为纺织行业节能增效

本次调研对纺织行业部分细分行业的“机器换人”成效进行了摸底。报告显示:

1、棉纺行业。大规模进行清梳联和简易清梳联、高效并粗、高效紧赛细纱长车、自动络筒机等的技术改造,纱线质量指标以及万锭平均用工、节能降耗达到新水平。尤其是细纱智能落纱机的应用,大幅减轻细纱工人劳动强度,用工可减少4成以上。

以福建长乐市长源纺织公司为例,对原有的10个细纱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引进全自动生产线,工人从504人减少至317人,月工资人均增加1000元。


2、化纤行业。通过柔性化技术、节能降耗等智能化技术改造,明显提升产品差别化水平、质量性能和生产效率,大量减少用工数量。

以福建百宏集团为例,推行“机器换人”后,自动落丝工序减少用工70%,自动包装工序减少用工80%;自动包装的设备更新成本3-4年就可收回。

3、功能性纺织品。企业大量引进高性能自动化经编机、针织横机、大圆机以及配套后整理装备,开发各类服装、家纺、鞋材、产业用功能性针织面料产品,适应了国内外市场需求潮流。

以福建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为例,一次性引进400台全自动经编机,车工由原来的800多人减少至200多人;从人均管理1-2台机器升级为人均管理5台机器;月工资从人均4000元左右大幅提升,*好的技术工人月工资收入可达近万元。

4、鞋服制造。注重设计理念和提升智能制造,服装功能、艺术、时尚设计不断加强,设计和缝制加工、整理水平有显著进步。

柒牌、七匹狼、九牧王、劲霸等优势企业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铺布,实施物流过程自动化等,大幅度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5、印染行业。从先进地区经验看,印染类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后,企业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以上,能耗下降17%以上,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10%以上,水重复利用率达52.7%,节约人工成本近60%。


中小企业“机器换人”困难重重:代价太大了!

报告显示,“机器换人”在替代人工提高生产率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对于广大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仍然有很多困难。

**,“机器换人”的一次性投入高,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企业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意投入巨资。

调研走访的企业中有超过一半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高的甚至过亿。加之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上涨、融资难等因素,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机器换人”望而却步。

同时,部分老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厂房和生产线的布局,无法为“机器换人”的设备升级提供足够的空间,而厂房的改造、扩建甚至新建又将进一步提高“机器换人”的成本。

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去杠杆、降杠杆、减轻整体负债率,银行可用贷款额度大幅减少,融资成本较高,并且只有额度没有资金。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确保现金流,不愿意投资到大型设备、高技术设备上。


其次,政府配套扶植政策有待进一步具体细化。例如,调研了解到,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在煤炭、化工、食品等行业推进“机器换人”计划,并计划每年建设50个省级智能工厂。但是河南省政府没有对纺织行业的具体帮扶政策,各市也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政策、资金帮扶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对“机器换人”意愿不强。

再次,国内纺织机械制作水平仍无法满足高品质纺织生产的需要,进口机械价格昂贵,延长了资金投入的回收周期,也增加了日常设备的维护成本。调研显示,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的提升不像过去简单粗放的技术改造,通过仿造或者委托试制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企业更多借助高校和自动化设备研究单位共同合作,从工艺流程到整体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整合,研发的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第四,纺织企业职工文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而自动化设备引进后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纺织企业需要进行培训或引进高水平技术人员,这无疑也是一个较大负担。

第五,中西部地区纺织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企业进行“机器换人”的主观意愿不强。例如,河南省安阳市执行152 0173 3840元的月*低工资标准和小时*低工资15元的标准,本地基本不存在用工荒,即使偶尔用工紧张,适当提高工资后,一般也能找到足够人手。近年来,为了缓解我国纺织业用工紧张和人力成本上升的难题,“机器换人”在一些有经济基础的纺织发达地区成为大势所趋。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带来了产品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单位能耗的下降,用工成本的节约;与此同时也对高技能的岗位操作人才产生了新的强烈需求,在一些企业形成了一种“减人”与“找人”并存的现象。

一方面减了一线操作工人,而各类技术型人才需求急缺。设备的新旧更迭,对行业用工质量和人才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报告中所提到的,“机器换人”将改变行业用工结构,技术性岗位会相对增加,催生新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动能。

这一变化带给我们一个启示:纺织业的未来必将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行业要积*引导和加快促进对产业工人的培养与提升,给员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醒年轻一代也要转变观念:智能化时代的纺织时尚产业会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成为吸引人才的新的聚集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纺织行业兴起了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劳动的“机器换人”热潮。这股热潮给行业带来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产业职工队伍是否发生趋势性变化?为了深入了解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现状,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近期深入江苏、福建、河南、天津、上海、山东等纺织行业发展重点区域,选择纺纱、化纤、织造、服装等代表性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厘清了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的部分基本情况。

“机器换人”将改变行业用工结构

从**次工业革命开始,机器取代人工就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现代制造业“机器换人”是直接把机器变成劳动力,是否已对传统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工产生了较大影响?

调研报告认为,短期内纺织行业劳动力密集的特征不会改变。据调查,目前,“机器换人”还不是在某个产业整体或者某个企业的全部生产流程中实施,而是在某个产业或企业某些生产环节中大量应用。也就是说,机器人只在个别产业和环节上替代手工操作,短期内主要还是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产生积*影响,不会改变纺织行业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特征,也不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失业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纺织行业职工队伍相对稳定。纺织行业并没有因为“机器换人”导致工人下岗,而是因为找不到工人而寻求“机器换人”。纺织行业的“机器换人”背后是纺织人才严重不足、企业*力争抢工人的现实,目前纺织企业暂时不存在大批一线工人下岗的隐忧。因“机器换人”被精简的职工,大多数在原企业转岗留用,少部分流动到其他企业,职工队伍相对稳定,下岗劳动力社会安置的压力还比较小。

调研报告同时指出,“机器换人”将改变纺织行业的用工结构。对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企业而言,“机器换人”将使一线工人比重大幅下降,人员结构得到优化。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练工被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会相对增加。

“机器换人”将对劳动技能提出新要求。过去是“单一型劳动”,未来将是“数字型劳动”,人类劳动将越来越多地与电子化、智能化相结合。职工技术技能的提升是企业实施和推广“机器换人”的强烈支撑,是应用人机交互技术来达到人工与机器协同生产的必然选择,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有力保障。

“机器换人”将催生新的就业岗位。“机器换人”虽然挤压了中低技能水平工人的就业空间,但并不减少劳动者的岗位总量。“机器换人”在遏制或淘汰一些旧产能、传统岗位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就业创业空间和发展动能。

报告指出,年龄大、技术水平低的人员就业难度将增加。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效率提高后,综合能力较低人员使用比例将有不同降低,一般在50%-90%之间,同等情况下,年轻、学历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聘用率较高,年龄偏大、技术水平低的人员聘用率降低。


“机器换人”还需政府雪中送炭

报告建议,政府应积*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帮助企业解决“机器换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强化纺织行业“机器换人”技术力量。鼓励、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与纺织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拓宽企业提升自动化改造技术实力的各种渠道,联合各种优势资源,共同合作开发企业“机器换人”所需各项技术。加大“机器换人”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设立“机器换人”产学研合作专项,在经费支持和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促进产学研的快速实施。通过优选重点行业的代表企业,帮助企业建设“机器换人”示范线,以点带面,**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的全面实施。

二是缓解纺织企业“机器换人”资金压力。加大对纺织企业“机器换人”财政补助力度,把“机器换人”专项补贴由“事后补贴”变为“事前补贴”。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行业的首条“机器换人”示范线给予特殊奖励。加快信贷制度改革,增强对“机器换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减轻企业融资负担,降低信贷成本,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力度。优化税费制度,减轻“机器换人”企业的税费负担。

三是做好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做好“机器换人”的规划和引导工作,制定纺织行业“机器换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引导企业使用国产自动化装备,振兴本土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积*推进纺织行业“机器换人”各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具体包括“机器换人”项目审批制度、项目推进制度、监督制度、评审制度、奖惩制度等,以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制约机制,为“机器换人”提供制度保障。组织建立“机器换人”综合服务平台,为参与“机器换人”的各个单位和集体提供技术中介以及组织协调等各项服务工作。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