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2018/19年度美棉被加征25%关税、2018年澳棉销售进入尾声的前提下,作为出口“生力军”的巴西棉反而不给力呢?部分纺织企业、中间商归纳如下三点:
一、巴西棉与美棉、西非棉相比品质偏低、价格偏高导致交易减缓。河南、山东、江苏等棉纺织厂表示,虽目前在港达到1-1/8长度及以上、强力28GPT及以上指标的巴西棉占比较前几年明显增长,但1-3/32、1-1/16等长度及低强力的皮棉仍达到30%以上,且由于采摘、收购、加工无法做到分等分级,皮棉同一批次甚至同一包棉花的差异性稍大,与同为机采的澳棉、美棉仍有差距;另外12月下旬保税SM 1-1/8巴西棉报价高于EMOT/MOT SM 1-5/32美棉1.5-2美分/磅,仅低于乌棉0.5-1美分/磅,价格上也处于劣势。
二、贸易商也需优先处理此前订单的装船交货,暂缓接单甚至拒单。受2018年以来巴西货币大幅贬值影响,外贸进口量持续下滑,巴西棉花出口装运集装箱非常紧缺,为尽可能完成7-9月签约合同(减少索赔),出口企业、贸易商只能“忍痛割爱”,减少新单。
三、由于对2018年度全球棉花供不足需、中国将大量进口巴西棉代替美棉的判断;再加上收购成本制约,质量、颜色级较低的棉花卖方也不肯降低销售。
一些涉棉企业认为,考虑到2018年增发80万吨滑准税配额可展期至2019年2月底前使用(配额非一次性发放,纺织企业根据实际进口需要申报、领取);加之按惯例12月底前后相关部委将发放2019年1%关税内配额(仍为89.4万吨),因此品质指标较高、一致性好的巴西棉2019年上半年仍有机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短期受价格、品质、装运能力等比较劣势影响大。
(中国棉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