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尔农业)品牌公关总监郭兵介绍,截至目前,慧尔农业已在全疆建设5个配肥站,安装架设1000台左右智能施肥系统,覆盖全疆40余万亩耕地,实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自动化精准施肥。
郭兵介绍,慧尔农业推出的智能施肥系统,可实现每亩地节约费用30至60元,并且全程使用功能性液体肥料,使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
慧尔农业的实践是新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的方向之一。截至去年年底,新疆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112万亩,推广高效节水(滴灌)面积3422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3218万亩,节水25亿立方米。
一方面通过源头管控,践行“好产品是种出来的”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减少农业污染,让“绿色”延伸至农业发展各个环节。其中,加快治理农田残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就是重要一环。
拿棉花来说,长期以来,棉花种植地膜覆盖技术为棉花增产、棉农增收带来了巨大帮助,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耕地质量、影响生态环境和棉花品质。
2016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对农业生产中的超薄膜实行严格管控。通过提升废旧地膜有效捡拾水平、构建完善回收加工体系、打通地膜加工再利用产业链条等工作,目前,全区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已经达60%,66个县市区承担着74座地膜回收加工厂建设任务,农田“白色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在加快减少“存量”的同时,新的棉花种植技术正在减少农田地膜“增量”。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开展的无膜棉种植技术日渐成熟。2017年,科研团队在沙雅县试种“中棉619”无膜棉获得成功。除了地膜治理外,新疆还在加紧开展土壤污染监测、沼渣沼液有机肥利用等工作。
在更多的地方,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正在通过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体现出来。
这几年,呼图壁县景田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靠着“有机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得到不少实惠。该合作社流转了所在地石梯子乡的几千亩地,从事有机玉米、小米的生产和加工。今年,合作社的有机小米产量达900吨,经过加工后,每公斤的市场价可达15元,远高于普通小米产品。合作社负责人马建刚介绍,合作社生产的小米方便粥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深圳等内地城市,很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新疆各地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抓手,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推动“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和田御枣、库尔勒香梨、红旗坡苹果、奇台面粉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凭借过硬的品质走向市场。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共有152 0173 3840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同比增长21%。目前,新疆农产品地理标志已达到82个,产品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在品牌兴农中发挥了积*作用。(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