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共有5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荣获何梁何利基金*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7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员年龄*大82岁,*小39岁,平均年龄为56.2岁。
可喜的是,今年纺织领域有两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别是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陈文兴、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良,他们两位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此次获奖实至名归。
图丨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陈文兴
陈文兴一直从事纺织纤维材料研究,2017年获得中国纺织学术大奖。其主持的科研成果“丝胶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产、质量新技术”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管外降膜式液相增黏反应器创制及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新技术”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前期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陈文兴带领团队创新了熔融缩聚方法,发明了高效液相增黏反应器,自主研制了成套聚合装备,确立了品质控制标准。相关成果在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涤纶工业丝熔体直纺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该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是全球涤纶工业丝生产领域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中国从化纤大国走向化纤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
图丨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良
张国良,“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完成人,该项目填补了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空白,实现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应用领域的突破,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悉,“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授权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41篇,T700与T800级的碳纤维产品已经应用到航空航天、碳芯电缆等领域。当下,中复神鹰碳纤维正在进行T1000和T1100碳纤维技术攻关,为满足我国高端碳纤维材料需求提供支撑。未来,中复神鹰碳纤维将立足于干喷湿纺碳纤维技术,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随着更高强度和模量的产品开发,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进一步取代进口产品,在军用、民用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图丨颁奖现场
随着何梁何利基金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科技界提名热情逐年高涨,今年收到的推荐材料和有效被提名人双双突破70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获奖情况凸显几个特点:**,各行业创新领军人才助力科技强国梦;第二,基础研究创新成果持续产出;第三,国防建设和国家战略安全领域硕果累累;第四,技术革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五,医学、药学领域群英荟萃;第六,中西部地区厚积薄发,区域创新表现优异;第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创新活力倍增;第八,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已成“双创”主力军,比如,今年的青年创新奖共有6位获奖人,*年轻的只有39岁,并且是一位女性科学家;第九,获奖人年龄结构合理,自主知识产权和总体创新能力显着跃升。
关于何梁何利: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下,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52 0173 3840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奖设“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目前国内规模*大、影响*广和*权威的社会力量设奖,旨在奖励中国杰出科学家,促进祖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其每年评奖一次,成就奖每年名额不超过5名,奖金为100万港币;进步奖、创新奖总数不超过65名,奖金为20万港币。
自152 0173 3840年成立至今,何梁何利基金奖已评选25届,共遴选奖励1306人,其中两院院士近900人。**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袁隆平等位列其中;很多非院士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的肯定与激励后,持续从事科学研究,被增选为两院院士。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又包括“青年创新奖”、“产业创新奖”和“区域创新奖”三个类别,授予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品牌,从而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杰出贡献者。(本文根据科技日报、中国网、ZGL鹰游、浙江理工大学、何梁何利基金会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