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毛纺行业强智笃行,走在世界前列

百检网 2021-12-07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毛纺工业实现了由量到质的飞跃,实现了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化。

40年的开拓进取,让我国毛纺工业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从152 0173 3840年近代中国**家机器毛纺厂——兰州织呢局建立开始,我国毛纺工业已走过140年风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13万毛纺锭,33家企业,羊毛的年加工量仅为0.2万吨,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建国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加大对毛纺工业投入,在五六十年代相继完成国产毛纺全套设备定型,用国产设备在青海、内蒙古、甘肃、陕西等省和自治区陆续建厂,进行全国布局,为行业未来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积累奠定了基础。到1978年,我国毛纺产能达到48万锭,羊毛年加工量3.78万吨,毛纺制品在满足内需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改革开放让我国毛纺工业释放活力、长足发展,到1996年,全国毛纺纱锭达到408万锭,年加工净毛突破30万吨,成为全球*大的羊毛制品加工国和消费国,形成了产品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进入21世纪,毛纺工业的产销规模更加趋于稳定,2001~2017年,我国年均进口羊毛(净毛)30.9万吨,年均加工羊毛(净毛)达41.2万吨,形成供需基本平衡、设备技术先进、布局相对合理的产业格局。十八大以来,经济新常态加速了产业迈入质量型增长和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行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开拓40年毛纺工业坚持不懈百折不回


改革开放初期,毛纺企业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不仅**开拓并尝试性地利用“三来一补”贸易形式发展企业,还在引进外资方面走在了纺织行业的前列。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全国**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于1978年11月在珠海破土动工,香洲毛纺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1979年,内蒙古伊克昭盟**个在西部省区以补偿贸易方式从日本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建立伊克昭盟羊绒衫厂,由此高起点发展起来的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如今已成为世界**的山羊绒制品加工现代化大型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曾经创办中国**家全能精毛纺厂——协新毛纺织染有限公司的唐氏家族唐翔千先生**回国办企业,分别于1980年6月和1981年8月在新疆建成我国首批也是纺织行业**家中外合资企业——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办起**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


两家合资企业的创立发展,验证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借助外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为纺织工业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到2007年,全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中,港澳台及外商资本占到37.24%。开放搞活,毛纺工业站在了改革的潮头,成为了我国纺织工业改革的先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西服热,让毛纺面料供不应求,同时,我国畜牧业特别是毛用羊养殖业的发展,以及纺织机械技术的进步,都助推毛纺工业步入快速增长期,毛纺锭从1978年的48万锭快速增长到1996年的408万锭,生产能力跃居世界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毛纺工业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的生产状况。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出现了自1992年起,国有企业经营困难持续亏损的局面。1997年,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在考察内蒙古赤峰第二毛纺织厂后指示:“二毛可以进行破产,要以壮士断臂的精神搞活国有企业。”以此为起因,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纺织行业实施“压锭、减员、增效、重组”的重大举措。1998年初,上海敲响了全国纺织压锭**锤,同年,被业界称为“破冰之旅”的赤峰二毛重组开始。


3年脱困,毛纺工业紧紧围绕“质量、品种、效益”和扩大出口,通过实施分流安置、出口配额、出口退税等政策,利用技改国债专项资金,实现了减员增效、淘汰落后和装备升级,促进了技术进步和行业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增加了高档毛纺面料的有效供给。到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毛纺企业实现了整体扭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有经济比重逐步减少,通过改制和重组,实现了资本结构的多元化,非国有经济成为了毛纺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山东如意、南山、江苏阳光、海澜、倪家巷、华芳等一批大型毛纺织企业成长壮大,孕育了无锡、苏州等目前全球瞩目的毛纺产业集群。


新世纪到来,毛纺工业再次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企业利用取消纺织品出口配额的机遇扩大了毛纺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毛纺业的产能转移,为我国毛纺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下,浙江濮院、广东大朗、河北清河等一批中小企业聚集的毛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同时,毛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面料生产无论是品种开发,还是加工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我国毛纺面料出口数量首次突破1亿米,并且出口数量首次超过进口数量,实现贸易顺差,这在我国毛纺工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进军世界高档面料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我国毛纺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东部地区加快向文化创意等价值链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逐步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方向拓展,企业向生产服务型方向发展,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加速了产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首批2个***毛纺特色小镇推动了产业集群迈向新的升级之路。全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毛纺行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企业研究院通过跨国合作平台实现技术的研发积累,不断提升技术竞争力。企业自主品牌、区域品牌逐渐壮大、成熟,优势品牌企业通过国际资源整合,已实质性步入全球化布局和实施阶段,从战略高度决定了我国毛纺工业未来国际化的发展态势。

 
进取40年


毛纺工业迎难而上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毛纺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在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现了纺纱无接头化、织布无梭化,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从素色到花色,从机织到针织,以轻薄化、功能化、原料多元化、时尚化作为产品开发方向,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上世纪90年代初诞生的半精纺工艺填补了稀有动物纤维纺高支纱线的空白,在大大提高原料利用率的同时,羊毛、山羊绒纯纺纺纱支数*高达到80公支,毛混纺、绢丝混纺纺纱支数*高达到160公支,*大地丰富了毛纺产品的多样性。2010年,山东如意科技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如意纺技术,是环锭纺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填补了天然短纤维纺超高支纱线的技术空白,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纱技术。


40年来,我国羊绒行业从世界**羊绒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羊绒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自主研发国产**代羊绒分梳机,到1964年中国**件羊绒衫在北京麻纺织厂(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前身)诞生,结束了我国只能靠出口羊绒原料赚取外汇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天山等企业**引进日本等国的羊绒分梳设备和分梳工艺,使我国山羊绒分梳技术和无毛绒品质实现了再次提升。进入21世纪,国产分梳机不断更新换代,已达到****水平。同时,电脑横机和工艺软件的普及推广,使毛针织服装织造技术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产品的品种、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40年来,我国人造毛皮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强。从上世纪60年代上海纺织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研究人造毛皮开始,到1972年通化人造毛皮实验厂建立**中试车间,我国人造毛皮工业化生产正式起步。改革开放后,吉林通化等几家人造毛皮厂通过引进设备,研制生产中高档提花毛皮、高档仿兽毛皮,人造毛皮行业开始迅速发展。同时,日本的纤维和技术的进入,使我国人造毛皮产品质量和品种有了实质性突破。进入21世纪,随着化纤原料、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人造毛皮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出现了慈溪、常熟、嘉善等高度集中的产业聚集地,长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人造毛皮生产基地。


40年来,我国毛毯行业通过自我革新,快速壮大。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美雅等十几家工厂引进国际先进的拉舍尔经编机生产拉舍尔经编毛毯,开启了我国毛毯产品更新换代的新变革。进入21世纪,腈纶改涤纶的第二次原料革命,让毛毯行业再次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目前山东、江苏、河北、浙江为主的毛毯生产大格局,成为全球主要的毛毯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通过40年的努力,我国毛纺工业的加工技术日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已处于****水平。中国的高档毛纺织产品、企业的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以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为主的竞争优势,成为了国际毛纺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面向未来


毛纺工业放眼全球强智笃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毛纺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毛纺工业的国际化依存度不断提高。在原料方面,国内羊毛产量逐渐难以满足加工的需求,自1992年起,中国成为了全球*大的羊毛进口国;在市场方面,毛纺制成品主要销往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具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之一,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为改革开放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格局决定了毛纺企业走国际化发展之路的趋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鉴于中国在世界羊毛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世界羊毛产业贸易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毛纺织组织(IWTO)主动邀请中国加入。1998年,经中国纺织总会和外交部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代表中国加入IWTO,成为该组织中国国家委员会的**代表,开启了我国毛纺工业行业民间外交的历史新篇章。


20年来,中毛协通过出席与承办IWTO会议,加强了中国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了解,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与地位。中毛协先后承办了4届国际毛纺织组织年会、3次国际羊毛圆桌会议,吸引了千余人次外方代表参会,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企业与国际同行间的开放合作。同时,建立了中国与重要的羊毛供应国家双边合作的长效机制,分别成立了中澳、中新羊毛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协调与所在国的羊毛贸易事务。在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我国毛纺企业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3年,由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提出并主持起草的《起球箱法对羊绒、羊毛针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成为IWTO正式标准,标志着我国纺织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重要突破。阳光集团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纺织品技术委员会(TC38)秘书处后,在“十二五”期间完成17项标准的立项,并发布了10个标准。2016年,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研制的《纺织品-羊绒、羊毛、其它特种动物纤维及其混合物定量分析》等2个ISO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17年,由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的《DNA法分析检测羊绒羊毛纤维方法》IWTO标准草案进入循环测试阶段。一系列国际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毛纺工业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彰显了毛纺工业突破、进取的行业自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初步建成纺织强国的冲刺阶段,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国毛纺工业正加快企业全球布局,一批以国际视野进行优势资源跨国配置、具备全球供应链、营销体系掌控能力的跨国企业初步形成,为毛纺工业实现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拓展了新的提升路径。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回望改革开放40年历程,我国的毛纺工业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具备开阔视野的中国企业家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探路者们,从未间断地**行业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在不断的探索中奋进。未来,我国的毛纺工业将站在更高的起点,放眼全球,不懈努力,强智笃行。(纺织服装周刊)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