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AI技术,原本专业化知识可为普通人掌握,原本需十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人。在世界上*大纺织企业、“世界500强”魏桥创业集团的车间里,随处可见的AI技术不炫技玩虚的,而是瞄准问题,跟生产过程紧密,源源不断地产生价值。 把棉花纺成纱,一般要经过清花、梳棉、条并卷、精梳、并条、细纱、包装等主要工序。过去,这些工序依靠“人海战术”,动辄数百名纺纱工围着一堆机器转。但高科技的介入改变了传统模式——得益于12.5万纱锭 进入车间,排列整齐的各色设备运转有序,却少有人走动,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机器人”,它们正成为车间里的主角。例如*直观的包装环节。作为纺纱工业的主要环节之一,包装原本是“苦活、累活”的代名词。但这个车间建立起长度为35公里的轨道,粗纱从一楼到二楼自动入库,整个流程无任何人工直接参与。 看得见的改变背后,是看不见的大脑在起作用。 “在整个生产线上,我们安装了十五万个传感器,对所有的一线数据进行采集,然后进行智能分析,其结果可反馈给系统自动调节生产过程。”魏桥纺织董事长张红霞向记者举例:像细纱车间工人,现在一个班只有6个人,一个人要看管2万纱锭,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因为以前需要60人,一人*多看管2—3千纱锭。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比较是:纺织全行业的每一万锭所用工人数量为100人,但在魏桥纺织甚至*少只用10人。 装上了“智慧大脑”的智能纺纱生产线到底有多聪明?魏桥纺织生产管控中心主任陈以军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对纺纱每个工序和作业点进行可视化监控,并通过互联网跟踪订单的进展和 菅敏是全国纺织行业细纱工职业技能竞赛**,按照以往,她的眼力和经验让其“鹤立鸡群”,“我们车间的纺车一台有480锭,我一共可以看30台车,共有152 0173 3840锭。细细的纱钱在牵伸过程中容易‘断头’,会造成相应纱锭上的 但在智能化生产线面前,她的优势“变弱了”——在处理“断头”方面,装上“聪明大脑”的机器比人更可靠。 实际上,除了“断头”这一困扰纺纱企业的一大难题之外,在纺纱行业还存在着一种现象:纺纱对车间环境要求高,比如需要灯光明亮,车间温度时刻保持28摄氏度以下,湿度保持55%-65%以内,以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全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在线监测智慧化”,这“三化”的实现解决了上述两大难题,甚至可实现“熄灯生产,织造不断头”的生产状态。如同在黑暗中练就的“穿针儿眼”绝活,不借助灯光的高科技,完成了*熟练的纺织工完成不了的种种动作,从而打造出全球纺纱业的**个“熄灯车间”。 产业 “纺织行业里,90%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