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权是政府给予企业对环境容量资源或者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使用权,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予以确认,而基于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排污权的有偿使用与交易相关的政策仍待衔接。
9月17日,环保部规财司副司长汪键在“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论坛上,介绍了固定污染源排放许可制度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他提到,需加快推动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的协同改革,建立基于排污许可的固定污染源行业排放总量减排计划。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介绍,中国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于2008年开始试点,目前排污权交易主要体现在一级市场,企业从政府获取环境容量指标,而在二级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自发交易并不多。
董战峰表示,与美国的排污权交易的定位不同,中国的排污权的有偿使用与交易为一种辅助性的污染物减排手段,中国的排污许可证的法律地位是一种身份证,且需要和环境质量目标相挂钩,目前与总量控制政策关联不明显。在环境容量小的地区,对排污许可证所规定的企业达标排放量有更严格的要求,有偿使用标准高、交易空间可能比较小。
此外,还可以通过排污权抵押、环境税收、财政补贴、基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绿色金融体系等经济手段,来协同排污许可制发挥效力。
而就过往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试点经验而言,董战峰认为,顺利开展这一项工作,需要对点源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邹世英在会议中提到,排污单位的排放口是环境管理的*基本单元。要将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污染源监测、污染治理可行技术、排污收费(环境税)等对企业的环境管理逐步统一落实到具体排放口,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
上海市环保局总量处处长魏峻介绍了上海市对企业污染排放口的“卡片式”管理试点,将对固定污染源的环境管理统一通过排污口信息化实现,实现监督、检测和监察“三监联动”。
2016年,上海市28家试点企业开展了“三监联动”管理的试运行。企业的污染源编码和排污口编号、标识得到统一,且通过全市统一的一套系统,每一排污口有其**的二维码,执法人员通过扫描排放口二维码,可快速查询该排放口企业基本信息及监察执法历史记录,包括污染源信息,如经纬度、编号、投产日期、技术负责人、联系电话、执行的排放标准,还包括许可信息、监察信息、监测数据等,甚至还可以在线查看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正副本、环评批文、竣工验收文件。
魏峻介绍,下一步将在上海扩大试点范围,且开发排污口二维码信息查询与信息公开系统,分别神队环境监管部门、企业用户、公众,提供多功能版本的移动APP及微信小程序。
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志鹏介绍,江苏省多地也开展了排污许可改革试点。其中,无锡开发了排污许可证综合管理系统探索信息化管理,将许可证管理、总量减排、建设项目总量平衡方案审核、排污权有偿交易及储备等工作进行整合,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使用许可证相关数据信息。此外,江阴试行“刷卡”排污,实时监控企业排污量,这一举措还能够倒逼企业时刻关注排污情况,企业排污量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