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几年中国纺织工业将主要依靠更新改造来提升,而不再是规模的扩大,棉花、PX等原料问题将越来越制约行业的发展;产能、产量、订单甚至利润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结构调整要向产业用纺织品倾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日前在淄博谈及当前纺织业形势时表示。
出口增长支撑行业提速
据悉,今年前10个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累计出口233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超过全国外贸增长总水平。其中纺织品出口877.6亿美元,增长约11%;服装出口152 0173 3840亿美元,增长约12%。预计全年出口将突破3000亿美元。
“整个纺织业的形势比预期要好,今年本以为增速不会超过8%,但下半年开始,纺织业月增长保持在11%以上。”高勇告诉经济导报记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情况超出预想,向东南亚国家(地区)的转移更为突出,而目前,整个纺织行业的增长也主要依靠东南亚出口支撑。
高勇透露,从去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放缓。主要是当地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势不再,以及受到政府服务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向南亚、东南亚转移加速,特别是出口订单向东南亚转移增长较快,从前10个月的数据看,纺织服装出口单月增幅*高达46%。
“目前,在发达国家超市中的纺织品,多来自孟加拉、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中国制造纺织品已摆脱价低、质差的名声,开始进入百货商场、奢侈品商店。”高勇说,当前中国纺织服装价值的增长主要靠出口商品提价,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每年涨价幅度在6%以上。
棉农直补破解收储之困
对于当前纺织业越来越恶劣的环境,高勇无奈地表示,棉花问题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了解,自2011年年底开始,棉价开始猛跌,跌至26000元/吨左右时,包括纺织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都希望国家能出台政策托市,收储政策应运而生。当时的棉花价格基本稳定在20000元/吨左右,国内棉花价格因此得到稳定,但国际棉价继续下挫,一度跌至13000元/吨以下,去年大半年时间,国内外差价维持在6000元/吨左右。但随着政策的继续实行,且收储力度广度不断加大,导致市场棉花供应紧缺,既没有达成惠及棉农的目标,又伤害了纺织企业的经营诉求。
“中国的棉纺企业,为已不再适应市场形势的棉花政策付出了惨痛代价。随着产能、产量、订单甚至利润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尽管生产集中度得到提高,但中小纺织企业却举步维艰。从调研的情况看,山东部分棉纺企业经营困难,鲁西北地区中小棉纺厂多数已关停。”高勇分析说,以骨干企业为纽带,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将是中小纺织企业的出路。
高勇表示,只有实行针对棉农的直补政策,才能打破现有的棉花产业困境。目前主管部门正在研究政策细节,下一步可能会进行试点,一年以后可能推广,新疆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荐的试点地区之一。
向产业用纺织品倾斜
“明年初,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将延续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增长势头,但行业规模扩张将放缓。”高勇认为,今后几年中国纺织工业将主要依靠更新改造来提升,而不再是规模的扩大,棉花、PX等原料问题将越来越制约行业的发展。
对此,高勇解释说,目前世界纤维的消耗量为8300万吨,预计到2020年还有2000万吨的增长。而从中国当前纺织产业的产能看,如果产能得以释放,5-7年内中国需要增长的产能都已存在,不需要新建。
据了解,在纺织行业市场竞争中的细分市场,目前已有15%的产能过剩。因此,中国纺织产业今年的扩张主要是依靠更新改造,产业用纺织品成为纺织企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产业用纺织品的占比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纺织业水平。如德国产业用纺织品占比达到50%,日美则占到40%-60%。”高勇说,2011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已经占到纤维消耗量的21%,原来预计到2015年占到整个纤维消耗的25%,现在看今年就可以完成。但是,产业用纺织品如果真正想成为支配整个纺织工业的*重要的力量,不超过1/3的纤维消耗量,现在还达不到这样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预计到2020年左右,产业用纺织品会成为超过服装、家用纺织品的纺织工业的主导力量。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作者:吴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