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在转型升级中谋求变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行业整体保持了平稳、可持续发展态势。在生产水平、运行质量及效益、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为实现化纤强国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低速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逐步建立起在常规纤维生产领域全球**地位。2014年,化纤产量达4390万吨,比2010年增长42.1%,年均增长 9.2%;占全球比重达到69.5%,比2010年提高7.6个百分点;出口量324万吨,比2010年增长68.8%,年均增长14.0%。化纤占纺织 纤维加工量的比重达82.2%,比2010年提高1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2亿元,比2010年增长43.7%,年均增 长9.5%。但2012年之后,化纤行业需求增长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行业发展逐渐步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2012年,我国化纤产量同比增速为 14.13%,显现了产能惯性扩大的结果。到了2013年,化纤产量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至7.9%,比2012年下滑了6.23个百分点。2014年,化纤 产量同比增速进一步下滑至5.5%,比2013年下降2.4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产业集中度方面:2014年,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7家,比2010年增加24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5%,比2010年提高17.5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产品结构方面:我国化纤产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化纤品种,质量和附加值持续提高。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6%,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再生聚酯纤维产 量达560万吨,比2010年增长30.3 %,化纤三大应用领域中产业用比例为28%,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产品结构向高层次化推进。
化纤原料自给方面:精对苯二甲酸、己内酰胺等主要化纤原料的自给率大幅提高。
产业集群方面:以萧山、长乐、盛泽等为代表的化纤产业集群在结构调整中创新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行业“走出去”方面:行业在“走出去”实现产业链资源全球配置领域不断取得进展,以聚酯、粘胶上游原料领域尤其突出。
科技研发与技术进步成果丰硕
高新技术纤维研发和产业化方面:高性能纤维生产全面开花,大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近30年的水平差距,其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强型碳纤维实现了 干喷湿法纺丝工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高模型、高强高模型碳纤维已突破关键制备技术;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 产品产业化达到国际水平;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基本实现产业化生产。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 种覆盖面*广的国家。生物基纤维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也取得重要进展,竹浆纤维、麻浆纤维、PTT、PBT、聚乳酸(PLA)、壳聚糖、蛋白复合等生物基纤 维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行业自主创新研发方面:“十二五”期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新产 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0.7%。全行业已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13个,省级技术中心45个。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期,化纤工业加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化 纤新品种生产技术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持续提高。超细旦长丝(dpf<0.5)熔体直纺规模化生产技术国际**;涤纶工业丝实现熔体直纺,填 补国际化纤技术空白;柔性结构增强、高吸油、高吸水、过滤分离、生物医用等多种产业用纤维获得高速发展等。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节能减排技术方面:推广重点节能减排技术40余项,其中一步提硝制元明粉技术、低温短流程聚酯技术、废旧瓶片清洗废水膜处理技术、乙醛回收技术等在行业 内得到广泛应用;原液着色纤维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下游印染环节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行业内企业完成了16项碳足迹产品认证、10家再生体系认证。
清洁生产制度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聚酯涤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氨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聚酰胺6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 《粘胶纤维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相继颁布,为清洁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和评价手段,促进了节能减排的规范管理。《粘胶纤维准入条 件》、《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的发布,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
协会三大亮点工作为品牌建设、创新驱动铺路
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这是行业工作的一个创举,在工信部指导下,已连续发布四届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带动了中国化纤企业开发新产品和加大品 牌建设的热潮,也*大地调动了下游企业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化纤新产品的宣传和应用推广,逐步形成了化纤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模式。参与发布纤维流行趋 势的化纤企业其新产品销售利润率达到18.7%,是同期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的5倍。加强中国纤维品牌建设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加强“中国纤维”这一行 业公共品牌建设,就像提升“中国制造”这一公共品牌影响力一样;二是加强企业自身品牌建设。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工作正是为此服务。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论文奖:设立3年来,进一步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学术水平,充分调动了行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三年共收集论文637篇,“干法纺丝制备聚酰亚胺纤维及其结构与性能”等几十项化纤前沿新技术、创新成果得到业内高度关注并在行业推广,以科技创新驱 动化纤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了化纤行业科技实力的战略支撑,推动了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
化纤标准化工作有力推进:“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制定国家标准3项、制修订9项,制修订152 0173 3840项行业标准和30项协会标准,化纤标准制修订数量超过历史 总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标准作为我国标准体系改革的试点之一,以其灵活、快速、贴近市场等优势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三五”把握发展机遇 再谱化纤新篇章
“十三五”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化纤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化纤工业一方 面面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和《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内自由贸易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 展等战略的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行业面临自身产业结构继续调整、行业运行持续下行和产业链供求不匹配、不平衡等多重压力。就是在如此巨大的国家和行业变 革背景下,中国化纤工业“十三五”的发展指导思想定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历次会议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 等国家战略为指导,主动应对化纤工业发展新常态,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需求为出发点,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动力,进 一步提升化纤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化纤工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构建竞争新优势,到2020年基本建成化纤强国。那么,如何来实现呢?
直面问题,迎接新挑战
“十三五”期间,中国化纤行业的发展环境同样面临着新挑战,行业的发展已进入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 阶段”,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市场过度竞争所带来的运行风险加大,订单的“碎片化”和生产规模化的矛盾日益显现;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原料不匹配 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化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持 续上升等矛盾,制约着化纤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的设计与制造正在对化纤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跨界创新、供应链追溯 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互联网+”正在重塑化纤工业的价值链体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化纤市场已经不可能再恢复到2010年的行情,企业不应该还抱 有这样的想法。那时的行业环境属于经济强刺激过后带来的“虚假繁荣”,那时的赢利是一种非正常环境下的赢利状态,那样的日子也永远不会再来。当然,也不必 太悲观,我们仍然看好化纤行业未来的成长性,行业现在需要做的是直面各种新问题、老问题,勇敢迎接新挑战。
把握机遇,将行业发展嵌入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2025》为化纤行业营造战略机遇:我们重点研究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我们发现七个领域 和化纤行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特别是与高性能纤维相关。我们认为,未来10年中国高性能纤维将迎来*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供给侧改革” 为化纤行业发展理出新思路:行业层面,供给侧改革释放的**个信号是要行业转变发展理念,**需要控制量的增长,其次是要明确未来需要的“量”的含义。化 纤行业的发展已经不简单只是把量降下来,而且“量”本身也要变化,也就是调整结构,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研发,来开发新产品,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 这是供给侧改革释放的第二个信号,即向企业要质量,为市场提供高品质、多品种的产品,提升供应的水平。供给侧改革释放的第三个信号是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竞争的环境完成淘汰落后的、没有改造提升空间的落后产能。过去一般是依靠行政的力量,根据一些类似于生产年限、型号、运行效率等标准进行一刀切淘汰落后产 能,这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日本,许多七八十年代的设备仍然在运转,并且生产的产品品质并不差。由此可见,有些设备经过改造对小批量、多品种、差别 化纤维的生产是完全可以满足的。因此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市场去选择,政府需要做的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等。另外,在 “供给侧”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可以尝试借助“一带一路”政策,利用整个纺织产业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探索把国内部分产能适当转移到海外,化解国内部分产 能压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化纤行业扬帆引航:创新发展是化纤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化纤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是化纤强国建设的基本保障和追求目标。
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方向上。如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品牌建设,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布纤维 流行趋势,提升“中国纤维”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建立中国特色的新产品推广模式。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拥有**技 术和管理人才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积*行动非常重要。协会可以搭建公共平台,但是却不可能替代企业去做企业层面应该深入去做的事。 所以,企业不能等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的热度过后,才想起来要推广、传播品牌,那样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企业如果能积*融合、跟进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 进行品牌推广和建设,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区域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行业以 及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如当前化纤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既集中度较高,又比较分散”。集中度高表现为恒逸、荣盛、恒力、盛虹、桐昆、新凤鸣、力恒等大 型化纤企业集团竞争力持续增强。这些“龙头”企业正在谋划向上游炼化环节发展。这一方面是受宏观利好政策的引导,以前炼油准入需要牌照,但现在开始放开, 恒力在大连的项目已启动;另一方面,当化纤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必然向化工和炼油方向发展,这是出于产业链配套完善和降低投资风险的双重需要,因为原料问 题对于化纤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真正打通产业链后,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领军者的竞争力还将增强。比较分散则表现为当前化纤行业共有700多家企业,这个 量远超发达国家化纤企业的总数量。以民用锦纶丝行业为例,*大的企业年产能约30万吨,而海安这个产业集群约有四五十家企业,整体产能约为20万吨。所 以,“十三五”期间,对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要给与重点关注和引导。
绿色发展主要体现在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上。除了回收再利用、原液着色外还要采取三替代、三结合、三重点的结合推动生物基纤维的发展。三替代、三结合、三重点是实现原料替代、过程替代、产品替代 为目标,通过与生物化工产业相结合,与节能环保废物利用相结合,与功能性改进相结合,重点攻克生物多元醇生产技术,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及生产技术。
开放发展则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战略,加快产业链在全球的布局,促进出口贸易的优化升级。如未来行业要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鼓励规模大、实力强、产业链 配套完善的PTA-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一体化企业进入炼化行业,实现炼油、化工、化纤一体化生产,争取到2020年有3~5家企业,实现综合销售收 入超过1500亿,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将*大拓 展化纤工业区域发展空间,提升行业企业跨国配置技术资源、创新资源、营销资源、管理资源和制造资源的能力,推动行业下好“走出去”这步棋。
共享发展主要体现在行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型方面,如制定化纤行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的专项规划,将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在研发设计、物流、融资 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品牌建设等多个领域引导化纤行业的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思想创新经营 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建设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的旗舰企业等。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改造传统产业上取得突破,向价值链高端延 伸。实际上我们做的纤维流行趋势也一直是这个目的,想把整个化纤行业变为生产服务型行业。
中国化纤工业要在“十三五”期间大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行业实力、塑造行业魅力、增强行业内力,谱写化纤产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