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钰洲:新常态新发展(下)

百检网 2021-12-09
 三、新常态 新发展

  1. 新发展要增强对中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自信。

  (1)世界**大纺织服装生产国地位来之不易。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在152 0173 3840年是 10.66%,2000年是22.81%,2014年是55.56%。152 0173 3840年之后34年中世界纤维加工总量增长5800万吨,中国增长4659万吨。 152 0173 3840—2000年这20年在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条件下,中国以2倍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增长,中国增长量是世界增长总量的1/3。2001 —2014年这14年,中国加工量增加3640万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纤维加工总量下降了603万吨。中国纤维加工产业是包括棉、毛、麻、 丝、化学纤维、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各种行业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每一个行业的总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纺织机械行业和纤维加工产业一 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特色。这14年中国人均GDP从2001年的1020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7485美元,其在国际地 位从低收入国家上升到中等国家行列,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非但没有因为国民收入进入世界中上水平而转出和萎缩,反而持续做大,显然,持续进步的因素使中国纺织 服装产业比较优势不断提升。

  

  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85千克/人,2010年是11.41千克/人,2014年是12.34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 量,2000年是10.73千克/人,2010年是30.8千克/人,2014年是36.55千克/人。在中国之外的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 9.61千克/人,2010年是6.72千克/人,2014年是6.75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与世界扣除中国之外的人均纤维加工量之比分别 为:2000年是1.12倍,2010年是4.59倍,2014年大约是5.42倍。这既是我国纤维加工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纤维加工 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潜力所在。

  

  (2)作为世界**大纺织服装出口国的竞争优势明显。200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14.81%,2008年上升到30.28%,2013年继续上升到37.07%。

  

  

  (3)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顺差对全国国际收支平衡贡献*大。从1981到2014年全国货物贸易累计顺差24945.43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累计顺差24810.01亿美元,占全国99.46%。

  “六五”期间,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逆差123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顺差171.94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295亿美元; “七五”期间,全国贸易逆差21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420.89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34.39亿美元;“八五”期间, 全国贸易顺差22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68.91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45.41亿美元;“九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 1494.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548.44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53.94亿美元;“十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125.38亿 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3351.62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1226.24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1171.84亿美元, 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029.80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顺差3142.04亿美元;“十二五”前四年,全国贸易顺差10266.81亿美元, 纺织品服装顺差10128.41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后全国顺差只有138.4亿美元,这就是纺织的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建成纺织大国的历程始终伴随着产业进步,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地激发产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方面 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改造,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跨国合作,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生产力不断进步、产业组织方式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这是纺织服装产 业之所以成为中国*大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危机过后,重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共识,美 国以《制造业行动计划》为标志的“再工业化”,欧洲的《未来工厂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规划都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中国工业化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要 增强自信,站在新的起跑线坚持向纺织强国目标奋斗。

  我国第三产业的崛起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的必然结果,但在新常态下,它的发展和提升同样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要思考在新常态下如何调整 三产结构,提高三产劳动生产率;如何在新的产业革命和云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产结构升级。2013年中国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但按劳动生 产率来比较,三产人均创造增加值(现价)只是二产的82%。2013年按可比价,二产增加值增长7.8%,就业人数同比减少0.31%,劳动生产率提高 8.14%;三产按可比价,增加值增长8.3%,就业人数同比增加7.03%,劳动生产率增长1.19%。2013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达2645.30 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1185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纺织工业贸易顺差提高了38%,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扩大5.4倍。

  

  2. 实现新发展,需要加速推动以现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制造范式为突破口的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精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需抓紧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工业基础技术全面升级、前沿技术全面拓展、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云制造系统。

  (1)工业基础层面的升级要注重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等技术的突破。

  化学纤维是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变强*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占世界55.56%,其中化学纤维使用量已占全国纤维加工量的 82%。化学纤维生产是中国当代纺织工业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的行业,其生产流程已基本实现CIMS系统,处在大规模连续化生产、高水平检测与自动控制、 高质量稳定生产、低耗低排放低成本运行状态。其产业升级的目标是适应对全球化市场快速反应,加速高仿真、高性能、高新功能及高功能复合等差别化新品种以及 绿色加工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基于分子结构设计、多种结构调整的分子技术,和对生产过程、工艺质量、设备运行等状态进行在线智能传感检测分析,工艺在线优 化与控制,在CIMS系统基础上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平台。

  所谓纺织基础工艺升级是指纤维加工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的常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纺前加工、纺纱、织造(梭织、针织等)、印染及后整理、非织造、 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等工艺技术的升级。这里除印染及后整理是以化学过程为主的流程型工艺外,其他大多是以物理过程为主的离散型工艺。对印染及 后整理工艺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的突破点在于为适应市场对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高文化含量、个性化、快速反应以及低成本、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等 新要求,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在线检测分析,有效进行自动配送、工艺在线优化、模块化,结合产品设计、过程设计、质量控制、市场营销、投资决策等对企业全过程 进行系统集成管理。对印染及后整理之外的离散型工艺的提升目标,是在各独立加工单元建立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建立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全 面自动化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清晰管控产销流程,提高生产可控性和重组性,使整个生产技术系统更加智能、联网更加紧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 设计、研发、不同生产单元间相互感应与信息沟通更快,对市场反应更迅速,使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所谓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技术的提升,是指适应各种纤维材料生产、多种纤维加工工艺的成套主机装备和高性能专用基础件工艺技术的现代化。其突破点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制造技术,生产出适应各行业建设现代加工体系要求的整套工艺装备和高性能基础件。

  (2)向纺织关键性前沿技术拓展。

  促进纺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先进工业技术与跨界高新技术结合,发展前沿技术,开发前沿产品。比如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化开发技术、化纤 高效柔性化与功能化技术、天然纤维原料纺前处理技术、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高效制备与应用技术、无水或节水印染技术、纳米纤维及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新型高 效低耗纺纱与织造技术、服装与家用产业用纺织品高性能高功能产品研发、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生产、仓储与物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3)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云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结构具有二元影响,一方面促进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微型制造系统和微型工厂得到施展空间带来微型化生 产趋势。由于突破前沿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高投入,只有那些具有多元产品线和足够大的市场份额的大企业,才有可能做到投资研发与制造的协同效应,从而 获取高端竞争优势。然而在物联网云制造条件下,也给微型制造和分散化经营带来经济性。这也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现代 产业服务体系,推广普及科研成果和先进成熟制造技术,积*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水平,通过物联网系统融入大生产,提高资源效 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实现新发展需要全行业尽快适应云经济时代外部环境的积*变化,加快产业组织方式的转型,构建价值生态系统。

  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互联网+、云经济时代,这对中国纺织工业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以增强产业创造力、提高附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升级进程,既 是挑战更是机遇。一个重要的现象启示我们,在相当多的企业正在为经济下行压力踌躇不前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家、设计师、开发商(他们有些 曾经是品牌加盟商)、市场经营者正在悄悄地涌进了这一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在服装纺织品电商日益兴旺的背后,恰恰是云经济形态下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新变 化。如辽宁省兴城泳装产业集群的产品,经过中国海关批准正筹备将电商海外仓建在德国。在这一有利形势下,产业协会和有关地方行政部门应当因势利导,促进产 业适应云经济时代的产业生产范式的变革,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生态。

  促进在云经济环境下的交易创新、价值创造流程创新、将服务创新嵌入到顾客的使用过程,拓展价值空间。企业要改变传统以“柜台”式组织方式面对顾 客的创新机制,转变为以顾客消费过程为核心能够对顾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的价值生态系统。处于产业弱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间合作,重组价值创造流 程,从被动变为主动。

  协会要协助地方产业集群促进形成价值生态系统群落。在这些新型价值生态系统群落里,企业不分大小,相互依存,共生共赢,产业边界、地区边界都不 重要。比如,在盛泽既有世界*大的长丝面料织造企业,也有众多参与供应链的小微企业,还有全国*大的长丝面料市场,但这些数以千计的企业中质量效益*高的 是建立价值生态系统的企业,有些企业去年利润增长达30%。小微企业的强项是专注性研发与小批量生产,市场反应敏捷。很多**的服装品牌之所以大量采购欧 洲和韩国的面料,其主要原因是面料供应商对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采取专注与细致的全周期服务,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甚至可以共同来开发面料产品。而国内有些 面料企业技术水平虽很高,但还是一味青睐大单,忽视小单,甚至得到大单后不惜对小单毁约。总之,目前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产业创新和交易中都还存在无型的 “柜台”,把顾客置于价值创造的旁观者的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制造技术和体系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另一方面是价值创造观念陈旧。

  4. 实现新发展,需要在全行业倡导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思维。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仅仅靠物质生产技术的突破或者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还是不够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核心 的现代制造体系,更需以人为本。以德国“工业4.0”为例,它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 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而所谓价值生态系统,也是把顾客体验过程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体验提升到****的高度。纺织服装业在为人的生活世界提供物质消 费资料的同时,也为人提供了精神消费资料。对国内,要满足十三亿人口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国际市场,要适应世界各民族出自多元文化的个性化选择。人的生 活世界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既有时空性、现实性,又指向未来,蕴含着价值和理想。因此也可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价值的和文化的世界。

  然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往往更重视或者说更熟悉物质性创造,而不善于或者不重现文化创意和缺乏艺术想象力。不能不说,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或品牌创造力的重要差距。

  既然消费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那么生产也必须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从现代知识经济的视角来认识,智慧和创意正是产业创造力的源泉。目前我们 许多企业在文化创意方面还处在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一些文化创意的概念传播很快,但大多停留在概念化阶段。从美学角度来分析,我们这个产业需要树立科学技术 与文化艺术的创造思维,要着重提高对三种美学观的认知:一个是自然美,一个是生活美,一个技术美。

  (1)自然美。产品体现自然美是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创造力、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前提。自然美的本质来源于 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历史尺度。自然美已深深地植根于人的 情感、美感之中。人的思维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客观规律创造物质世界,采用的是逻辑思维;一个是对人文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人 的精神世界,采用的是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纺织品服装的创造正是人的科学思维和文化艺术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怎么观察自然,怎 么感悟人们在衣着、环境、消费过程对自然美的内在需求,需要我们深入人的生活世界,再通过设计、研发、制造产品把这种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以色彩为例,对色彩的美感是人类文化从原始到现在的积淀。不同文化人群对色彩美感有不同认知,产生不同的色彩审美心理。纺织品服装色彩的创造如 果没有对消费者个性文化体验,没有消费者参与,只是随意向大自然索取或模仿别人的产品,就难以满足对自然美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常常听人说某个色彩不好看。 实际色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色彩的搭配好坏之分。色彩组合的好坏,叫色彩结构,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色块大小比例构图,如果符合人对色彩环境的审美体 验,那么你的产品就会给人带来归属感和满足感。因此,表现自然美既不能简单照搬自然,也不能靠仿制优秀作品,而是靠来自于生活世界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基础 上的技术与艺术创造。

  (2)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中的一个核心动力。我们说消费者决定我们的开发方向,消费者的 体验决定我们的生产和创造。生活美揭示社会美,美是生活的灵魂,也为生活所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生活的*大丰富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已经从解决温饱阶段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为生活美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纺织服装行业为人们提供物质的生活的消费品,同时也因此满足人 们精神消费的需要,成为生活美的元素。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过: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 是我们的作为。服饰文明作为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正是透过对形式的寻觅去揭示社会历史的积淀,从而使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当代的时装再也不 是**少数人享受的产品,而是一种审美回归大众条件下的现代生活方式。以体现生活美为核心动力,必然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尽快摆脱以往那种囿于工具理性、 漠视情感个体的审美差异,片面追求大规模、低成本、同质化生产和大规模营销的粗犷的生产方式。

  要尽快建立起具有时代感、高情感、高技术、高度社会化以及恪守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价值理念。美的生活需要美的创造,生活美既来自于历史的传承,更来自于新的生活创造和实践。

  (3)技术美。体现技术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一个时代性标志。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技术史,各种经济时代的 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还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技术作为人类 自由的实现方式,成为社会生存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如新型纤维的出现使得对衣着质感、手感、光感、造型美感表达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这 本身也表现了新技术的美;各种织造技术、提花技术与印染技术的巧妙结合,各种新技术配饰都能创造出新的时尚美。各种“仿生”产品实际上是表达了我们的技术 创造力,技术美是对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赞誉。技术美要在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创造中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创造美感要用一种技术来表达,如人们留恋手工却无法 回到手工生产时代,但却可以通过技术模仿手工的视觉感受,而且比纯手工的成本要低不知多少倍。有的企业拥有*好的技术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却表达不出某 种美感,比如精品面料技术含量都很高,但是承载的艺术价值却不高。有的面料企业用*高技术做出的服装却无人问津,就是因为没有产生自然美、生活美和技术美 的审美文化价值。大力推动技术升级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价值生态系统,只见技术不见人,只见物质创造力不见精神创造力是不全面的。技术体现人的发展和人的 自由的实现方式,而人的自由的形式就是美。人们崇尚技术进步,以技术美展现时代的风采,并不意味着甘愿将自身沦为技术与工具理性的奴隶,进而丧失对人作为 感性个体的尊重。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内在要求,必然促使我们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形式结构中不断发掘生命的新感性,为生命创造新的存在方式。

  *后举个例子。有个中国服装**企业与一个意大利面料企业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是中国企业不喜欢中国的面料,而是中国面料生产企业大多采 取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很难根据服装企业的风格特点量身定制,达到在艺术创意上的共鸣。而这个意大利伙伴企业的设计师经常来中国企业体验需求,他根据企业的 市场定位和季节营销主题,选择了欧洲20世纪初一位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的水彩画名作——《吻》,从中获得灵感并构思出让中国服装企业满意的面料方 案。

  《吻》是一张用金色调完成的**工艺特点的装饰画,以装饰性的色彩与画法表现的不是欢快而是爱的伤感与哀愁。画面中相吻的男女身着繁饰的衣衫拥 抱在一起,产生了难以分离之感,装饰性色彩与画法呈现出东方的线条与重彩的美感。意大利面料设计师从这张画获取灵感,构思了这个中国女装品牌新一季面料的 材质和设计图案,得到中国服装企业的青睐。

  我们都知道欧洲在灰色系色彩构成方面用得很好。但这张画采用东方文化的元素比较多,大量使用对比色块的组合来表现美感,是对中国的重彩工笔画的 理解与运用。中国有很多文化资源,关键是我们如何带着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去挖掘这些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创新驱动力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思维是纺织服装产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中国纺织服装业要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在纺织强国建设中建树新的辉煌。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