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峰给出的答案是,不比规模比品质,做好有内涵的“加法”,提高市场竞争力。
高位“嫁接”**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理念和技术,龙峰正一步步将新工业园打造成全球**的锦纶织造工业园,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朝高端制造业迈进。去年,行业权威机构授予龙峰“中国锦纶新材料行业**”的金字招牌。
做**的智能制造
4万平方米车间,1000多台智能织机,只要60多名工人。
龙峰新工业园,一期织造车间去年3月投产,二期今年初开建,预计11月建成。近日,记者一进车间,就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层4万多平方米的车间里,1000多台由日本津田驹生产的智能喷水织机一刻不停地运转。
机器设备之外,竟见不到多少工人。“这是目前国内锦纶织造行业中单体规模*大、设备数量*多、智能程度*高的织造车间。”技术研发副总监卫巍介绍,加上旧厂区,龙峰目前拥有日本、瑞士进口的喷水织机2000多台,锦纶织造全实现智能生产。
龙峰这一步,是基于形势做出的主动突破。
2001年,龙峰建成投产,并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金融危机后,纺织业快速复苏,如何应对产业大规模扩张带来的激烈竞争?如何同时做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龙峰提出“无人化”目标,且要做就做***的。
“按传统的生产方式,新工业园一期织造车间1000多台设备三班轮流运转,至少需528人。”卫巍说,“现在三班运转只需152 0173 3840人,平均一班60多人,降低64%的用工量。”
织造的上道环节,是穿棕。一个盘头约有1.5万条纱线,若手工穿棕,一名熟练工**只能做一个盘头,效率不够高,且质量没保障。公司引进的瑞士史陶比尔自动穿棕机,每台可代替30名员工,效率、质量均有大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龙峰引进智能设备,并不照单全收。作为津田驹在全球的*大买家,公司在订购这1000多台智能喷水织机时,向对方提出6大项48小项的技术改进要求,以更好满足自身实际需求。
“瞧,在这里织出的锦纶布,密度高、韧性强,又有很好的透气性。”在一台喷水织机面前,卫巍用手扯了扯已织好的一段锦纶布说,“这*适合做轻量型羽绒服的面料了。”
目前,龙峰正与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企业洽谈,以在更多生产环节设计使用机器人作业系统。其中,卸布、运布环节有了初步的设计方案。
绿色低碳渗入产业细胞
生产1万米锦纶布,仅需新鲜水0.3吨,废水零排放。
纺织业就是污染的代名词之一?在龙峰,固有的认识正在被改变,纺织完全可变身“绿色纺”“低碳织”。
喷水织机,需采用喷射水柱牵引纬纱穿越梭口。那么,龙峰的用水达到什么水准?
卫巍提供了一组数据:通过设备引进和工艺改进,龙峰每生产1万米锦纶布,需取用新鲜水0.3吨;现在行业平均水平为4-5吨。“在锦纶织造行业,生产过程取用新鲜水多与少,是衡量织造水平低与高的重要标准。”
新工业园一期织造车间的年产能,在2亿-3亿米。待二期投产后,累计至少有4.5亿米。由此产生的节水量,可想而知。
去年,龙峰参与起草了长丝织造产品取水定额国家标准。距离标准的执行尚有时日,但龙峰已早早跑赢对手。
节水,龙峰还有别的杀手锏。通过与同济大学合作,龙峰新工业园的中水回收系统作用明显,对生产用水处理后,实现废水零排放。95%的水质达到可养鱼的标准,全回收再利用;剩余5%的固废沉淀,则通过挤压送往垃圾焚烧厂。
做好有内涵的“加法”,绝不仅仅只是改造生产流程,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那么简单。对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福建而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生态友好”四字。产业内涵发展,须有更亮的生态底色。
除了水,电亦是纺织业需大量消费的资源。龙峰的“电文章”,和“水文章”一样吸引眼球。
“公司决定投资2亿元,与华电集团合作,在龙峰新工业园建设设计规模达5兆瓦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提供生产用电。”卫巍说,目前,项目方案已通过审核,等二期织造车间建成后,将在一、二期厂房屋顶同时施工。
5兆瓦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其发电量相当于龙峰年用电量的三成。如此一来,标准煤的消耗量将减少不少。
透过“水文章”“电文章”,龙峰努力做好“加减法”——“减”的是成本,“减”出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空间和潜力;“加”的是效益,“加”出决胜未来的底气和资本。
高端制造业的基因,正向龙峰的每一个细胞渗透……
专家点评>>>
传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共同领舞”
□黄茂兴(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龙峰的实践说明,新常态下,制造业要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传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共同领舞”。
一方面,传统产业要积*抢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中国品牌制高点,为传统制造带来的发展红利,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朝高端制造业迈进。
另一方面,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创新驱动,不仅要为高端制造业保驾护航,同时应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传统制造 业的应用,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转变,让传统产业拥有高端制造业基 因,从而不断释放转型升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