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要多举措
“乌鲁木齐市有纺织服装企业152 0173 3840多家,纺织服装业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3亿元,从业人员2万多人……”16日,调研会上,来自乌鲁木齐市服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组数据**摆在了众人面前。
在152 0173 3840多家企业中,壹俐绮、爱勒塔记、美丽亚娜等民族服装企业的数量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但在两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上,其中9家企业先后获得“新疆十大民族服装品牌”称号,占品牌授予数的70%。
“乌鲁木齐市是全疆少数民族高端人才、服装品牌、服装生产企业的集中地,少数民族服装产业的发展后劲十足。”乌鲁木齐市政协常委、新疆壹俐绮服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力空·胡加合买提说。
但近年来,少数民族服装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加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前脚培训后脚走人,企业变成了中转站。”16日下午,新疆美丽亚娜民族刺绣有限公司厂房内,董事长热孜万古丽·欧布力卡孜木这样对记者 说,“员工大多数都是从南疆一些县劳务派遣而来,吃住免费,工资实行计件制,企业还免费培训,有的人一个月可以拿5000多元,就这样还留不住人。不断的 培训,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热孜万古丽·欧布力卡孜木介绍说,公司有5条生产线,*忙的时候有六、七十个工人,但目前只有30名工人。“我们在阿塞拜疆有总代理,在塔吉克斯坦有自己的店铺,因为每年的销量在3000万件左右,不得不把60%的加工都放在了汕头、义乌等地。”
热孜万古丽遇到的难题,很多企业家深有同感。“员工因为有了技术,很容易被其他公司挖走,还有些员工辞职后直接在家开作坊,仿冒公司的服装款式,质量差,但很便宜有市场。”乌鲁木齐市米娜娃时装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米娜瓦尔·卡地尔曾有过从内地招工的打算。
融资难亟待破解
乌鲁木齐市的少数民族服装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天山区,人员几乎都在100人以下,经营场所多为租赁,规模小,无有效抵押物,不能通过贷款的途径获得固定厂房。两天里走访的7家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乌鲁木齐古再丽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渊也为厂房发愁:“公司租赁的厂房已经到期,很难找到合适的房子,不敢投入太多,企业规模也上不去。”
“无法贷款,就无法享受到贷款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何况贴息还有指标限制,比如年销售额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对于势单力薄的少数民族服装企业来说,有些困难。”新疆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张同智对现状很了解。
2015年,乌鲁木齐市编制完成了《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规划纲要2015-2023年》并通过专家组评审。规划纲要明确了 “一核心、多支点、两翼配套”的总体布局,“一核心”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河南庄片区,“多支点”涵盖乌鲁木齐市现有的纺织品服装专业 市场和零售商圈,“两翼”指生产加工区和仓储物流区,并从多个方面对少数民族服装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
一个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已具雏形,这让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的少数民族服装企业看到了曙光。
优惠政策要落地
为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自治区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纺织服装业发展壮大铺平了道路。但调研中发现,乌鲁木齐市的少数民族服装企业能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还不充分。
热孜万古丽告诉记者,培训一个能操作机器、掌握缝纫基本功的工人要花费3000多元,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对于新疆籍员工岗前培训及社会保险补贴这一优惠政策,她却并不了解。
张同智认为,这和企业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关。“现在招收员工,每个新疆籍员工的岗前培训,北疆的员工每人补贴1800元,南 疆的员工每人补贴2400元,但是很多企业不了解政策,也没有到当地人社局对接。相比较,很多内地企业进疆,**关心的是养老统筹的对接和谁来培训的问 题,这样好政策就不会落空。”但信息不对称只是一个方面,企业规模小,无法达到优惠政策的门槛,同样是影响因素。
“去年,服装产业*大的优惠政策是增值税免除,但受益的一般都是纺织企业,服装企业几乎都没有享受到。许多民营企业规模小,买料就在批发市场,没有发票,就没有退税,所以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张同智分析认为。
品牌意识要加强
“新疆少数民族服装企业具有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但企业要发展,**要找准定位。”17日,结束了两天的走访调研,乌鲁 木齐市政协委员张帆深有感触,“很多企业还属于单打独斗的阶段,不走产业发展的道路就无法提升规模,而行业的产业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大众,走量的生 产模式,一种是面向小众的高端定制,如果大家都去生产传统的民族服饰,势必会限制市场。”
张帆的看法得到了委员们的认同。
“民族服饰不应该拘泥于传统,从设计开始,就应该把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比如巴什爱格穆服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和咪喇思服饰,一个走**定制的路线,一个积*与国内外的设计师和加工企业合作,都为本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政协委员孔德云说。
走访调研的两天,政协委员们既为民族服装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惊喜,但同时也意识到,由于品牌意识和营销理念的缺乏,即便是本地人,对这些服装企业和品牌也不甚了解。
政协委员马海霞则有另一番思路,“建议整合有限资源,建立面向中亚、西亚、南亚的校服制服加工基地。校服样板简单易操作,容易形成规模。”
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认为,在少数民族服装企业的发展中,政府的扶持尤为重要。“服装企业污染较少,在‘一核心、多支点、 两翼配套’的建设中,可以考虑在城市南部建立少数民族服装产业园,并设立促进少数民族服装加工业的专项基金;在人员培训方面,除了委托院校培训,是否可以 将培训资金直接补贴到企业,在企业设立培训基地,并对员工进行基础法律知识的普及,保障企业、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