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是
改革难点:近年来,棉花价格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高位运行,国内外棉花价差越来越大,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棉花产业上下游价格关系扭曲,市场活力减弱,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新疆而言,作为全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地区,农民对改革有许多不适应,而且新疆棉花的加工能力已经远远超出棉花生产能力,改革必然会使部分加工企业重新整合、调整。
改革成效:目前,新疆的市场棉价已经和国际棉价进一步靠拢。企业的用棉成本大概下降了30%以上。我区的棉花市场形势总体平稳,购销基本平衡。截至1月15日,全疆累计收购皮棉421万吨,加工量也超过415万吨,累计公检385万吨,公检量占全国公检量的85.9%。
棉花产业链健康发展,新疆棉花价格改革使得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这让下游产业受利好影响,特别是新疆的纺织产业,受影响较大。截至2014年9月,我区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70亿元,同比增长102.6%,新增纺织服装项目48个,新增就业4万人。
改革措施:
“新疆作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地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自治区发改委农产品和水资源价格处处长刘卫东告诉记者,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是探索推进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目的就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
兵团第七师128团的种植大户陈新种植了700亩地的棉花。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方案刚出台的时候,他提心吊胆,不知道这政策是好是坏。但当他收到补贴款的时候,他彻底安心了。他告诉记者,今年他收了200多吨棉花,按照国家的补贴价格,他每公斤可补1.7元,光补贴款就有30多万元,加上卖棉花的钱,已经和去年高价卖棉花所得收入基本持平。
政府不干预收购价格,企业就可以用市场价来收购,相比以前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收购棉花的积*性,有利于恢复国内棉花产业的市场活力。而且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也会给一些企业带来挑战。例如临时收储期间,轧花厂收购加工的棉花可以直接卖给国家,旱涝保收,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但在新的形势下,这些企业需要直接面向市场,自行寻找下游用户并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刘卫东对记者说,改革需要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像专业仓储和在库公检是棉花质量改革既定的政策设计,对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执行,这次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当中,很好地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执行了这一项制度。在2015年,要对上一年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简化工作流程,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对虚开发票,转圈棉,不入库公检等情况,要严加管理。
除此之外,重点对面积申报和补贴的程序进行优化,提高补贴兑付的效率,研究探索预拨资金的机制,针对改革试点中存在的个案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加强政策宣传等工作也在有序地进行当中。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孔庆平认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实施是农业制度上的重大创新,对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它稳定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基本态势,促进了中国*大棉花生产基地的发展,保障了棉农的基本收入,保证了他们种植棉花的积*性和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疆的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当然,在对去年补贴政策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孔庆平说,一些地方的棉花补贴是通过土地面积和产量两种方式计算,既增大了工作量和成本,又容易弄虚作假。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这一块的监管,并统一按产量补贴,因为新疆棉花的单产本来就高,按土地面积补贴有损农民的利益。
孔庆平表示,一定要抓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地区的机遇,利用政策引导新疆棉花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棉农积*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新疆整体的植棉技术水平,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进综合植棉效益。还要激励生产者提高棉花的整体品质,朝着优势化方向发展,建议对不同品质棉花使用不同补贴档次,做到“优质优价优补”,这样可以引导新疆棉花产业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