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将至,又到了棉农购种季节。受国家
棉花生产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是效益下降。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比较效益低。近几年,棉麦比价一直低于1∶8的正常水平,棉花的比较优势在减弱;蔬菜等园艺作物效益比较高,亩产值相当于棉花的3倍左右。二是用工成本高。棉花生产劳动强度大、技术性强、田间管理环节多,费工费时。据测算,一个生长季每亩棉花用工23个,是小麦的3.5倍、玉米的3倍、水稻的2.5倍。今年植棉成本继续攀升,导致一些地方减少棉花种植,改种粮食和其他高效益经济作物。三是生产风险大。由于棉花生育期长,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影响的几率增加。许多棉田基础设施老化,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弱。2007年起国家实施了棉花良种补贴政策,2011年国家施行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对保障农民收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对于粮食的生产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低收购价、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现行棉花支持政策还远不足以调动农民种棉花和地方政府抓棉花的积*性。
2014年,是我国棉花政策改革迈出关键性步伐的一年,其中*重要的就是取消对市场扭曲较大的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试点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棉区实行定额补贴政策。所谓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是指在棉花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的基础上,中央每年确定能够保障农民一定收益的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对棉农给与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发放补贴。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尽管比此前两年的临时收储价格20400元低了600元,仍比进口棉花完税价15580元高出4220元。
中国的棉花消费主要集中在纺织用棉上,随着化学纤维的发展,棉花在棉纺原料中的比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受需求下降、库存高企的影响,棉花需求增长幅度放缓将对棉花价格形成打压,而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棉花生产成本的高企将进一步挤压棉花种植盈利空间。在“天花板”与“地板”双重挤压下,今年棉花种植意向面积呈现较大幅度下降,“东棉西进”的步伐加速,将使内地棉区加速下滑,可能打破过去三大棉区“三足鼎立”的格局。2014年,国家决定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只在新疆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农担忧没有国家托市收储,棉花价格下滑,植棉收益难以预期,纷纷调减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主动引导棉农调整种植结构。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年计划调减棉花100万亩,用于发展粮食及高效经济作物生产。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随着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