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洞庭湖棉区,棉桃吐絮。
对棉价的预测,令棉农忧心忡忡。今年国家取消
“去年因干旱,棉农减收;今年退出临储,棉价走低。”省棉科所所长李毅介绍,国内棉价一直高于国际市场,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起到了“托市”的效果。现在,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新推行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仅限于
湖南省现代农业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育强称,湘棉要依靠科技,减少人工,节本增效,走出低谷。
种棉花比较效益下降
华容县新河乡,棉花连片上万亩。在沙口村,棉农刘克华正在地里捡拾烂桃,“今年雨水多,病虫害严重,棉花长得不好。”
刘克华今年种了20亩棉花。他算细账,种一亩棉花,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要500元。
“种棉花太耗工。如果算工钱,肯定要亏本。”刘克华说,从4月上旬育苗,播种、整地、移栽、除草、化调、治虫,至12月初采花结束,一亩棉花平均需要22个工日,占棉花成本的80%以上。
刘克华种植的杂交棉,吐絮期从9月至11月。按亩产250公斤籽棉计算,一人每天顶多采摘30至40公斤籽棉,采摘至少要7个工日。在当地打**短工,工价不低于152 0173 3840元。
去年,内陆棉区执行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皮棉每吨1.9万元,折合籽棉每公斤7.8元左右。但去年干旱,全省棉花单产打折扣,棉农收入不理想。
沙口村绝大多数农户种棉花,只有几户种玉米。去年,村民种一亩棉花比种一亩玉米要少600元的收入。
据相关统计,比较效益下降,导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已从去年的353万亩减至今年280万亩。
在一些棉农眼里,他们一生种棉花,现在棉花如同“鸡肋”,不赚钱。改种别的作物,别说技术,市场也把握不住。
洞庭湖区种棉难以替代
从全国来看,棉花供需基本平衡。由于进口棉价格低,对棉纺企业颇有吸引力,每年我国用棉总量的约三分之一从国外进口。相应的,农民种的棉花过去几年均由国家临时收储。
着眼棉花安全战略,国家重点扶持三大棉区(即新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今年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只在新疆棉区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国家已公布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万元,确保了新疆棉农增收。而内陆两大棉区不在试点之列,难以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这意味着,我省棉花价格将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现在进口皮棉到岸价每吨1.6万元左右,比去年的国家临时收储价低3000元。折合成籽棉,每公斤将跌价1元左右。
“相比去年干旱,退出临储更令棉农担忧。”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岳阳试验站站长彭长城分析,没有政策扶持,种棉花不赚钱,棉农改种其他作物,棉区将加快萎缩。
作为长江流域棉花主产省,我省是国内**只种杂交棉的省份。长期以来,湘棉单产一直名列前茅,正常年份,我省棉花总产量接近600万担,排全国第5位。
“当前只是低谷,洞庭湖区种棉花难以替代。”专家分析,三峡大坝蓄水后,洞庭湖水位下降,适宜种棉花的地域在扩大;种棉花虽耗工多,但适合老人和妇女;湖南棉纺工业对本地棉花有拉动作用;对于部分重金属污染地域,种棉花切断污染链是较好的选择。
从全国来看,新疆及西北受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棉花大规模扩张并不“靠谱”;保持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鼎立”,才能确保我国棉花生产安全。
机械化助棉农“快乐植棉”
“种棉花成本高,主要是太耗工。如果种棉花亏本,农民肯定弃种。”李育强称,当前的难题,为我省棉花产学研攻关指明了方向:千方百计省工、节本、增效,确保棉农收益在合理区间。
2012年以来,省财政、农业两大部门重点支持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攻关。以李育强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攻关团队提出:一切为了机械化,组装实用技术,帮助棉农“快乐植棉”。
两年来,攻关团队在岳阳、衡阳、常德设试验站,探索出棉花机械精准直播技术,已获得成功。在华容县、鼎城区,专家办点示范,棉花生产前期的播种、整地、育苗、移栽等工序,简化为机械精准直播一道工序;组装飞机治虫、机械施肥等技术,在前期生产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换人”。
而在耗工*多的采花环节,机械化采摘也取得进展。杂交棉单株结桃多,吐絮期长,不利于机械化采摘。专家团队通过攻关,改杂交棉为常规棉,矮化植株,合理密植,稳定棉桃总数,实现早熟并集中吐絮,适合机械化采摘。
目前,国家已研制出适合长江、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采摘机械,省棉科所准备在湖区召开棉花机械化采摘现场会。专家计算,仅机械采花一项,每亩可省6个工日以上。
首席专家李育强预计,5至10年内,湖南棉花生产可望实现全程机械化,用工减少三分之二。到那时,种棉花比种水稻更合算、更轻松,湘棉将走出低谷,迎来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