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事时节的轮回,新一年秋播准备工作在长江流域拉开帷幕。信息员了解到,由于
当地有关人士分析,长江以南地区过去也大面积种植过棉花,改革开放后,苏南经济早于苏北而**升温,各种特经作物以其不菲的身价和优越的市场很快将植棉面积挤占,而新兴工业发展则占用了农田,带去了农民,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棉市持续不够稳定,千人抢走独木桥,如此等等,棉花走下神坛,先苏南再苏中后苏北,一年种得比一年少。目前苏南已再无棉花生产,苏中已是零星得很,苏北下滑势头增速,不用多长时间,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辉煌的一页将成历史载入农业史志。
把裁棉的思想变成现实行为并写入工作规划,说明了什么大家内心清楚明白,这是不得而为之的调整策略,不是说农民、农村干部、棉区农技人员对棉花没有感情,事实上内地农民数代种棉,熟悉棉性,有经验,有技术,农技人员中至少半数以上是学棉栽培的,而棉区业已成为成熟系统产业化的产加销用行业更是人财物集中,是一方经济的源泉。不过,这一切都在消蚀、退化乃至丢失,这应当说是一个产业的不幸与悲哀。 诚然,一个地区农民不种棉花会种其它,因为他要生存。只是作为一大传统产业,一个改变了多少人家和国家地方经济面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失去的代价是巨大的,恢复发展将更加困难,当地多少产业的兴衰已明证了这样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