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稳步扩大,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农户。从一开始接触时的“不了解”“不参与”到现在的“积*参与”“很欣喜”,从基层的认识路径来说,“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无疑是成功的。近日,期货日报记者深入河北、新疆等棉花主产区,对参保的棉农进行了走访。
保障棉农收入 保护优势产业
距离河北省邢台市几十公里的威县,是当地的一个传统棉花种植产区,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县。作为棉花生产大县,威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占河北省种植面积的10%以上,常年植棉面积超过80万亩,棉花产量一直位居华北**,素有“冀南棉海”的美誉。“这个地儿历史上就是种棉花的,一般都是销往山东。”一位当地的村民说。
高公庄乡是距离威县县城30公里的一个乡,棉花种植面积3万多亩,但由于近年来种植棉花效益不好,棉花种植面积在逐渐减少。“乡里除了种植业,也没有别的产业了。除了棉花,还种植有一些大棚蔬菜、梨树等。”当地的村民对记者说。
如何把当地的优势产业更好地保留下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保障棉农的收入,进而调整种植结构。落地在威县的“保险+期货”的试点项目无疑帮助了这里的棉农保障了收入,同时也维护住了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性。据当地村民介绍,试点覆盖了2000吨的棉花现货,去年*终实现了54.94万元的赔付。
同样是棉花优势种植产区的还有新疆阿克苏地区。这里是***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棉都”和“长绒棉之乡”。“保险+期货”试点之一的柯坪县位于阿克苏地区的*西端,属***贫困县。
从阿克苏市区到下面的柯坪县启浪乡已经通了高速,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在车子的两侧匆匆掠过。棉花是启浪乡的传统产业,也是这里的主导脱贫产业,因此,如何保障棉农的收入是当务之急。
家住在启浪乡努尔巴格村的村民刘章祥是个好客的棉农,记者被热情的他邀请到屋里坐。刘章祥介绍说,这房子是2011年的时候盖起来的,那时棉花虽然还没有实行目标价格补贴,但价格还是相当不错。
刘章祥家里有300亩地,其中16亩地是自有的,其他的是去年开始承包来的,家里的四个人基本靠这些棉花地养活。“只要肯干,种植棉花的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据刘章祥介绍,去年每公斤棉花是7.23元的销售价格,政府每公斤还补贴0.5元,通过参与“保险+期货”的试点项目,每公斤赔付了0.075元,刨除地租、种子化肥等成本,估算每亩地有1000元的纯收益,去年一年刘章祥一家靠这些棉花地就有了30万元的净收益。提起他的种植技术,乡长都赞不绝口:刘章祥会管理、敢投入。
走进棉花地里,记者遇见了正在田间忙活播种的玉素甫·阿迪力一家。阿迪力是吾斯塘博依村的一位棉农,他从2001年就开始种植棉花了。去年,靠着家里的棉花地阿迪力一家共获得3万元的年收入,其中有12亩地参与了“保险+期货”项目的投保,一共拿到了2000元的赔付。
“此次在柯坪县开展的‘保险+期货’的试点无疑是成功的,为棉农的收入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试点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调动起了棉农种植的内生动力,这对于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地政府的一位负责人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
刺激规模化经营 加快区域脱贫速度
从2014年开始,我国棉花市场取消了收储制度,改为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在内地实行定额补贴的政策。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虽然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棉农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据市场人士反映,这些弊端包括财政成本大、区域间不平衡以及滋生“养懒汉”的现象出现等。
近年来,棉花价格波动不断加大,稳定棉农收入成为棉花种植产区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保险+期货”模式的出现,及时有效地保障了棉农免受因棉花价格下跌而遭受的损失。棉农购买保险后,当价格下跌时,棉农将获得保险赔付;而当价格上涨时,棉农正常以市场价格售出,获取收益。*终的效果是,市场为棉农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买单,而不用棉农自己承担风险。对于棉农来说,在收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可以不必担忧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收入影响,专心从事棉花种植,大大刺激了棉农参与生产的积*性。
如果说农业保险主要解决的是农户因灾返贫的问题,那么“保险+期货”模式解决的则是农户因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返贫的问题。据威县试点项目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保险+期货”在当地由政府机构统一部署指导,调动保险、期货等金融行业的专业积*性,充分发挥保险、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利用市场化手段为农民提供价格保险扶贫项目支持,切实保障了农户所面临的价格风险,使得更多农户敢于参与土地流转,刺激了规模化经营,从而加快区域的脱贫速度。
该负责人坦言,从本质上看,“保险+期货”致力于从防范风险的角度保障投保农户的利益,旨在避免投保农户的收益受到市场价格波动而降低的情况发生。然而,农户更多地将目光放置于赔付阶段,将前期保费的投入作为一种投资,并且是“保收益”的投资,认为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