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看完文件的忐忑后,静下心来,新疆棉纺产业到底该做加法还是减法呢?这次紧急的大减法实施,叫停所有在建的棉纺项目到底说明了什么?
近几年来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201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5亿元,2014-201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 0173 3840亿元。根据《中国纺织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国家和自治区纺织服装优惠政策驱动下,大批内地纺织服装企业来疆投资。在疆备案的纺织服装企业从2014年初的560家增长到2017年底的2703家,其中内地来疆投资设厂企业由4年前的数十家增加到616家,实际投资额超过800亿元,占行业的70%以上。经济数据非常喜人。
这成绩有赖于新疆的土地面积、气候条件等有利于
1)一带一路 +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战略推动下,特别是在第六次援疆工作会议精神的引导下,新疆迅即成为中国棉纺织工业*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2)优惠政策 +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叠加使吨纱生产成本与内地沿海相比更有优势;各项扶持政策使棉纱成本比中国沿海地区降低10%左右。
3)交通便利 + 向西(中亚、西亚和欧洲)出口,通过西行班列运输产品只需12到15天,时间比海上运输大幅缩短。
这些加法,使新疆的纺织产业迅猛发展,短时间内形成中国*大规模的棉纺产业集聚区,确实也让新疆有了独特的棉纺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及话语权。也不同程度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人员就业,有助于新疆的社会环境稳定。
但一昧的加法也产生了*大的弊端。
1.棉纺产能增长过快容易导致产业链结构失衡,违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2.同时棉纺产业就业容量不比以前,随着纺织机械自动化的提升,用工越来越少,对技术工种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这对提高新疆就业水平和就业率,尤其是解决少数民族当地就业,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3.地方债务风险加大。受优惠政策影响,许多内地企业投资蜂拥而至,甚至是一些从未涉及纺织、不懂纺织的企业和个人一股脑的投资,良莠不齐,也不乏出现一些低劣的项目霸占优质新疆棉花资源的情况,无序发展,进一步导致内地优秀的棉纺企业反而没有好的棉花资源。政策优惠直接导致了新疆政府财政的吃紧,在新疆投资的一些企业反映,未及时拿到政府补贴,资金紧张,企业运营较困难,不容乐观。
此次文件的出台,是新疆政府做减法的体现。文件提出:优化政策导向,自治区纺织服装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地对擅自开工、恢复施工的棉纺企业,不得给予享受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也立即叫停了在建项目。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印发实施。《规划》提出,到2023年,达到棉纺产能2000万锭规模,织机超过5万台,针织面料25万吨,服装服饰达到8亿件(套),全产业链就业容量达到100万人。这样的发展规模需要政府“加减法”两手齐下,单一的加法或者减法都是不可取的。
当然和内地企业相比,新疆建纺织企业在享受区位优势、原料优势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不足。从国内纺织产业布局上来看,制造企业在成本控制得当的情况下,贴近市场的重要性要高于贴近原料产地,快速反映市场、跟上产品快速变化节奏很重要。目前中国纺织终端产品的来源和原料的使用地还是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离新疆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