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一、CCI收储“托底”价随行就市,并非按往年惯例设*低保护价。2016/17年度CCI入市,完全出于商业目的,是为了确保向其纺织企业客户稳定供应棉花而进行的采购,其采购既可以是籽棉,也可以是皮棉(更倾向于皮棉,因为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CCI采购籽棉,再委托加工的成本比直接采购皮棉的成本要高),而且没有固定价格,随行就市采购,采购量大约150万包,约25.5万吨,因此相当于CCI仅仅是个“一手采购,一手销售”的贸易商、中间机构,为印度棉价的“勇攀高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MSP远远低于12月份以来的市场价格,CCI设定的*低保护价已没有存在的意义。
二、皮棉资源流动性减弱,贸易商、投机商借助资金优势全面上位,炒作气氛浓郁。11-1月份受印度“废钞”令、ICE期货盘面振荡走高等影响,印度籽棉交售进度较往年同期大幅减缓,轧花厂“吃不饱”甚至“无米下锅”的情况突出;而新棉资源又大多被贸易商、 国际棉商采购并垄断,因此棉花不易流通;棉价高企、供给量不足导致纱厂不得不签约美棉、西非棉等“过渡”。
三、印度棉产量低于预期及2016/17年度美棉出口“大好”刺激农民、轧花厂惜售。从前期CAI、CCI的预测来看,2016年度印度棉花产量将达到570-580万吨,但随收购、加工进行,包括USDA、ICAC、CAI等机构纷纷大幅下调印度棉总产,目前的权威数据是530万吨左右,较年初估测低近50万吨;而截止2月2日2016/17年度美棉已签约出口236万吨,同比增长64%,占USDA预测出口总量的84%,可谓“一枝独秀”,印度棉企、出口商普遍认为2017年3-8月份
四、印度卢比对美元保持坚挺利于2017年棉花出口。印度央行称下财年后半段印度通胀水平可能在4.0-4.5%,故维持当前利率,导致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保持坚挺,因此虽然近期印度棉花、棉纱签约出口均现较大幅度回落,但无论出口商还是纱厂都无一例外的选择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