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至2013/14年度收储结束,市场便对中国的储备库存问题如何解决议论纷纷。因为棉花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一个国家按照本国年库存消费比200%左右的比例,同时高达全球年产量一半的1200万吨水平囤积储备。因此这1200万吨天量库存的销售及去库存问题应当可以视作是悬在全球棉花乃至纺织市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历史上每凡中国存有大量的库存的解决之道往往是以中国短期大量出口棉花至国际市场,深度打压全球棉价从而*终抑制供应这种恶性循环了事。而让人啼笑皆非又痛心疾首的是每次中国大量出口倾泻过剩货源之时就是全球棉花市场见底之日。因此,从始至终相关部门应该是做好了预案,务求避免之前这种简单粗暴的去库存历史教训的。
回首这一过程,中国在本轮储备去库存之前准备期到现在给国内外市场释放的都是一个负责任的通过消除内外价差缓慢释放压力的信号,这点也是相关部门在预期管理乃至*终政策落实上言行一致首尾合一的一点。
凡有因必有果。在中国对储备政策明确但缓慢而有克制的利空条件下,国外的棉商和纱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必然也采取了对应措施。从纱厂方面,国际纱厂与中国纱厂类似的期待着利空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去年夏天的吹风期起至普遍传言的16年3月开始抛储之前主要采取了如下两类应对方式:
1.随用随买的采购从而控制在厂原料库存规模;对于必须锁定的供应采取on CAll方式采购但尽量延迟定价避免承担跌价风险。
2.加大销售力度,以薄利多销的方式维持现金流和企业正常运转。此举也意在控制在厂成品库存水平的上升。导致除了上述较低的原料库存以外,国际纱厂的纱布库存也处于同期历史低位。
相对应的,后道(坯布、面料、印染以及服装家纺)企业在郑州和纽约期货均近高远低逆向基差排列而中国储备一吨都没有释放的状况下也顺势打压后道价格,控制采购量。所以总体上来讲全球纱厂的采购决策在更大程度上考量了中国因素,而不是各个产销地当年度的供求状况和平衡表,为年度后期市场发生变化时缺乏缓冲埋下了隐患。
在国际棉商和原产地棉商方面,对于中国的政策威力更加敬畏,特别是他们当中的一部分老棉花经历过历史上中国两次大量出口储备造成的市场天翻地覆之痛,又本着平衡表出发考虑供求问题,在巨量储备消化掉之前总体是看空的,严格执行了稳健的套保策略。
对于国际棉商*为艰难的是,由于15/16年度北半球棉花主产国均遭受了较为严重的高温干旱灾害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原产地农民和贸易公司均自然而然地挺价销售;同时,又由于上述国际纱厂和终端买家的随用随买策略限制了采购量价格,国际棉商的销售又难有起色。
因此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买方市场行为模式,反应到基差上则演变成国际棉商采购基差高企但是销售基差不断打折。而这一市场反馈又加深了棉商对于市场的利空判断。
因此当我们在现在年度末期回溯,明显可以理解以印巴为首的南亚次大陆在本土遭灾本就全年度平衡表紧凑的情况下依然在前期超量出口了本土棉花,是后期的不断逼空现象的一大决定性因素。然而在前期的市场疲弱中每日挣扎的参与者们,无论是原产地棉商,国际棉商亦或是当地大大小小的纱厂均对自己的危险处境缺乏足够的认识。当然了,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完全的马后炮上帝视角。
总体来说,在中国储备政策正式出台前全球纱厂和供应链都在一个疲弱的价格和随用随买的节奏中消耗掉了大量的货源,同时在棉花~纱~布匹的整个产业链中均不约而同不分国别的发生了大幅度的去库存行为,以迎接想象中的“中国储备抛售大利空”。
接下来的行情发展虽然如日行千里般让人瞠目结舌,回想起来却只不过是前述隐患埋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随着国内拍储推迟,继而中国人口中的“越拍越跌”的恶性连锁反应摇身一变反而成了“越拍越涨”的强力见底行情后,整个市场的参与者们纷纷争先恐后的开始补货以及定价前期的on call采购,为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支撑和采购。
而让人惊恐的是,此时无论是从平衡表还是从各国实际摸底出来的货源状况看,年度内剩余的货物,无论是以棉花还是棉纱角度存在的库存刹那间忽然变得屈指可数起来。市场的传递基本上按照中国纱厂补库-印度纱厂补库-越南印尼纱厂补库-印度纱厂巴基斯坦纱厂继续补库-越南纱厂和孟加拉纱厂又杀回来了的粗暴节奏一路传递下来。
需要指出的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印度市场其实有在长达2个月时间里通过价格信号向世界传达了本国国内供应可能存在巨大亏空情况的价格信号,但是总体上绝大多数的棉商和纱厂都忽略了这一现象。
大约自4月底开始,印度纱厂就有强力采购西非棉的动作,导致西非棉以及巴西棉老花的基差在800-1000点上得到了强力支撑,相对应的印度国内价格也就基本都达到了与西非棉平水的水平。
市场本以为这是历年印度前低后高的传统老戏码并未赋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忽略了本年度印度CCI手中毫无库存对冲这种上涨。然而大约迟至5月中下旬,印度市场的采购已经将上述两个产地的供应消耗殆尽;大约10-20天后,印度国内价格迅速攀升至152 0173 3840点基差水平达到与澳棉平水,从而触发了澳棉的大规模销售;迟至6月底,市场已经很明确的发现印巴越南纱厂在62-64美分的期货水平上不断追进采购而完全没有等待市场回调的态势,而棉商在短短的30-50天内提升了200-300点的销售基差也完全无法浇灭他们的采购热情。
于是乎,随着7月12日USDA月度供求报告*终确认了全球供求平衡的紧凑将大概率延长到新年度乃至明年一季度时热情全面爆发*终造成了期货的全面突破。
综合来说,虽然国际市场因素纷繁复杂,但是中国储备政策和可能的天量投放成了全球贸易商和纱厂眼中的“房间里的大象”,“人未到而剑气先至”,迫使全市场按照单一同质化的策略进行采购销售并大幅度的去库存化。*终当中国政策开始落实,从难以名状的利空转化成无法想象的利多之后,分期分批分地域的连绵起伏的补库彻底放大了整个行情的持续时间、规模和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