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测算,全疆每年约产生625万吨棉秆,其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还田、发电,这种方式让棉花秸秆的利用率很低不说,还存在着污染环境、分解慢、资源浪费等弊端。
新疆弘瑞达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瑞达)发现了棉花秸秆中的财富,该公司通过六年时间的自主研发,掌握了棉花秸秆加工利用的重要技术。5月18日,弘瑞达董事长石勇说,棉花秸秆利用空间非常广阔,但要让技术真正运用于工业生产,还需要很多配套技术及设备支持,这也是弘瑞达需要克服的新困难。
研发打破技术壁垒2006年是我区棉花产业发展快速扩张时期,在很多农业企业研究如何在棉花产业上取得更大效益的时候,弘瑞达的研发团队盯上了蕴藏巨大商机的棉花秸秆。
从理论上说,棉花秸秆可开发利用的物质很多,既可以用作纤维提取,也可以加工成饲料。但由于棉花秸秆特殊的理化结构,皮芯难以分离和脱毒,制约了其综合利用率。
石勇说,弘瑞达的研发团队2012年终于突破了技术研发瓶颈,掌握了工业化棉秆皮芯分离的关键办法和技术,把原本结构复杂的棉花秸秆分离成棉秆芯、棉秆皮、碎屑(棉桃、叶、细枝等)和杂质(地膜残留物、尘土等),为进一步精深加工奠定了基础。
5月初,记者在库尔勒经济开发区弘瑞达的中试车间看到,一台正在运行中的棉秆粉碎机正把预处理后的棉花秸秆进行粉碎,经过揉搓、剥离、除净、空气负压等工序,棉花秸秆在十分钟内分离成棉秆皮纤维、棉秆芯纤维、饲草料以及下脚料。操作工人告诉记者,这样一台设备,每天可加工棉秆80吨至100吨,大批量的棉花秸秆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初加工。
棉花秸秆经过初加工后,才真正开启了增值环节。石勇说,企业已将研发重点转移到相关配套技术领域,让棉花秸秆深加工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从设计走向产品实物。
据了解,棉花秸秆初加工产品可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分离出的韧皮纤维同亚麻相近,是纯天然纤维,可成为新的纺织材料,市场价格在8万元/吨,棉秆芯纤维同阔叶杨树相近,可以用于生产**宣纸、无纺布壁纸、复印纸等,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在1.6万元/吨,分离出的棉桃、叶、细枝作为牛羊饲草料的主要成分,通过技术处理,不仅脱去棉酚毒素,还使其有效营养吸收转化率达到普通饲料的4倍。
企业标准成为基石目前,弘瑞达已形成了打开棉花秸秆深加工大门的皮芯分离技术,提高棉花秸秆饲料营养成分、实现微碱造纸的高温高压膨化技术,还有企业*新研发的可以实现造纸行业零排放的陶瓷振动膜污水处理技术这三大核心技术,一条棉花秸秆深加工的清洁循环产业链在弘瑞达形成。
技术环节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后,弘瑞达接下来在为企业技术的复制推广做着准备。
2015年,弘瑞达起草的《棉秆膨化发酵饲料》企业标准通过自治区畜牧厅饲料评审组的评审,成为我国首部纯棉秆生产牛羊饲料的企业标准。石勇说,这一标准有望继续上升为地方标准,*终成为国家标准,为企业技术的复制推广,解决南疆宜棉地区的牛羊饲料短缺问题提供支持。
目前,弘瑞达已取得12项专利技术,其中不仅有棉秆、棉芯分离、棉秆制作饲料方法等技术领域专利,也有不少像棉秆粉碎分离机、棉秆皮芯分离机这样的生产设备专利,弘瑞达的每一项研发,都在为技术的实际应用做准备。
在研发与应用的相互促进下,今天的弘瑞达已经可以把棉花秸秆“吃干榨净”。“企业计划依托原料产地,逐步推广这一技术。把技术推广向棉花原产地靠近,以减少棉秆运输成本,降低产品成本,发展深加工,进一步提高棉花秸秆附加值。”石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