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塔里木大学残膜污染与治理科普知识小组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资助,对新疆棉田残膜污染情况进行为期6个月的调研,通过实地调研采样发现新疆棉田0厘米至30厘米的土壤耕层残膜含量平均为千克/公顷,新疆棉田残膜污染情况严重,治理棉田残膜污染迫在眉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家蔡文东说,自20世纪8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引入新疆
目前,新疆棉花种植的覆膜率已经达到****,2015年兵团棉花种植面积900余万亩,全部采用地膜覆盖技术。
对于治理残膜污染,蔡文东认为,只有让棉农清楚了解残膜污染的原因以及残膜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才能将治理残膜污染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棉农治理残膜污染的环保意识。
根据调研结果,长期从事残膜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侯书林告诉记者,造成新疆棉田残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新疆棉花种植密度过大,不利于残膜 回收;我国使用地膜的厚度较小,一般为0.005毫米至0.008毫米,厚度较小使其抗拉性能差;新疆日照时间长,大风天气居多,地膜在长时间光照风化作 用的影响下抗拉性能变得更差,棉农在揭膜的过程中地膜容易被拉碎形成残膜碎片留在棉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 员严昌荣告诉记者,残膜污染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根据此次调研,新疆棉田残膜污染主要有以下危害:影响水分向下渗透,削弱耕地的抗旱能力,容易引起土壤次 生盐渍化;缠绕铧犁、堵塞穴播器,影响农机具的作业质量;增加棉花种子的烂种率和棉花蕾铃的脱落率,降低棉花种子的发芽率和棉花的产量;家畜误食残膜会导 致家畜肠胃功能失调,肠道阻塞,生长缓慢,严重时会引起家畜厌食和进食困难,甚至造成家畜的死亡;采棉机可能将残膜碎片吸入采棉箱降低棉花的品质;残膜污 染严重影响自然环境。
对于治理新疆棉田残膜污染,严昌荣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用适期揭膜技术,缩短覆膜周期,将传统的棉花收 获后揭膜变成棉花收获前揭膜;使用耐老化、耐破裂以及高强度的地膜;使用液态膜、降解膜等能自行分解的新型地膜;采用机械收膜为主、人工拾膜为辅的残膜回 收方法;定期轮作倒茬,降低地膜单位面积的平均覆盖率。
专家们纷纷表示,虽然治理残膜污染是一项短期难见经济效益的事情,但是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需要各级部门和广大棉农持续为之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