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高芳】今天组委会给我们的话题也非常大,提质增效,产业升级。棉花遭遇了****的一个寒冷的季节。产业链上,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一些艰辛。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下一步怎么办?向何处去?所以我们想听听在座各位的见解,请从你们每个人都有不同角度和看法。
【孙伟挺】我是觉得棉花产业是有希望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纤维当中,没有哪种其他纤维会像棉花那么舒适和亲肤。我 们跟一些纤维企业做超纺方面的联合开发,有一个的综合指标就是舒适性。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在舒适性上没有一种纤维能够取代棉花,所以对于棉花的需求、消 费,应该是永远充满信心的,没有必要对棉花悲观失望,棉花是永远的,这是我的观点。
棉花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我认为症结在于棉花产业链的整体的规划和运行,我曾经比较纠结,纠结几年以后我就不纠结了,因为这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就是政 府调控跟市场经济规律如何运作的问题。比如棉花的需求是多还是少了?实际上中国国内少了的几百万吨,就是进口的几百万吨的棉纱,总量也就是一千万吨左右。 因为无非就是纺纱在国外,在国外也有一大部分也是中国企业办的纱厂。
全球棉花需求2500万吨左右,国内也就是1000万吨左右,整体需求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就中国来讲,棉花这样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行机制,如何真正体现以质量为本,是我比较担忧的。
目前棉花没有按照纺纱的需求来进行细分。比如华孚需要的棉花寻找起来困难,因为满足需求的棉花是一件很辛苦事情,要孜孜以求,确实不如提高产量来得实在, 产量提高了,补贴拿走了或者收储了。所以我觉得目前还没有回归到真正以质量为本、以品类为本的市场状况。如果回归到市场,纺纱有很多针对性的产品,可以到 纺织制品里去找市场。比如做毛巾,毛巾用的纱线,它对吸湿性要求很高,要体现满足其需要的主体指标,而其它产品可能有不一样的指标需求。像做色纺,它的主 要指标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棉完全可以做细分品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以产品为本,包括我们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都要回到这里去,这才是根本。
所以上次在新疆调研的时候,我们也提一个需求,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应该有一部分质量补贴,而不应该全部都是数量补贴。我觉得无论是以面积或产量哪个补,都不 是一种市场机制。因为产业是要讲质量、讲效率的,而政府考虑的是棉农的利益、公平性等等,这需要在经济效率和政策支持上找寻平衡点。
作为纺织企业,我*大的希望是把棉花的品类、质量控制好,把常规品种做好,做细,做出品质,让纺织上不管我们做低织、中织,还是做特高织,都能有原料可选。这确实需要在产业链上、政策层面和产业参与者,理念和意识都要一致起来。
现在的政策有些是违背这种原则的,市场很浮躁,不是努力做品质、做产品,做一个负责任的棉农、一个好的实业家或者一个诚信的棉商,而是在搏机会,等政策,等消息、等机会,结果是越等越渺茫。
我觉得这个会的主题很好,讲的是回归,产业繁荣的本质就是要回归到产品去,回归到质量上去。这是我的一个呼吁,也是我的一个体会。
【主持人高芳】:孙总确实讲得非常好。其实我们纺织企业呼吁质量问题也好、呼吁产业链各方重视内功也好,可能也不是一 年、两年了,但是在过去的时候,我们棉花不愁卖,所以大家就忽略了这个问题,日子过得都还不错,只要有利润赚,棉农注重于扩大单产,提高单产,扩大面积提 高单产;对于流通企业来讲,只要棉花有利润,只要卖出去,就可以“萝卜快了不洗泥”,但是现在整个产业进入需求疲软,销售不畅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个问 题,我希望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不是因为现在棉花不好卖了,我就抓一抓质量,过了这个劲儿,我们该干嘛干嘛。现在面临的难关,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期。我们 要把这个产品的质量,把产业运行的内在质量,确实要摆在一个重要日程上。
孙总提到几个问题,一个就是从纺织企业的角度,希望从棉花品种开始抓起,要有好的品种,所谓好的品种,就是你确实要适合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品种,而不是单产高的品种。现在我们的品种也好,还有棉花的标准也好,可能都面临这样一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