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人叫刘栋,是廊坊市纤检所的所长,进入纤检系统已经有快20年的时间,算是个“老革命”了。和许多纤检系统的老人儿一样,他对这些检测仪器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在里面,直到现在他下到实验室的时候,还会叮嘱所里的年轻人“多用仪器,慎用仪器”。
“不要让设备成了摆设,平时拿来多练练手,也有助于年轻人专业水平的提高。”刘栋说。
公检那些事儿
说到纤检工作,必须要说
“当时的情况是只有这一台HVI,而且那时候因为是**次接触,根本也不懂什么维修知识。但是当时检验量很大,全市的棉花公检都靠着这么一台设备,当时大家真是拿它当宝贝供着,就盼着它别出毛病。”刘栋说。
但是天不遂人愿,机器来了没多长时间,颜色头就出了故障。当时还是副所长的刘栋好说歹说,总算将维修公司的人留在所里整整两个星期,**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时我都跟厂家维修人员急了,这边压着这么多棉花要检验,那边他设备又一直修不好。当时我就下定决心,等明年一定要在设备维护上下大功夫。*起码一些小毛病要能自己解决,不能光等着维修公司的人,否则太耽误事!”刘栋说。
2009年,廊坊纤检所派出了两个人去学习HVI维护和使用技术,比额定的一个实验室去一人还多了一个。
“我当时就想,多去一个人就多学点东西。而且也是怕个万一去的那个人天资不够,学不会,所以派两个人,来个双保险。”刘栋说。
廊坊纤检所的2008年,就为了这么一个不会说话、不会动的“铁疙瘩”,所里上上下下忙的团团转。而如今,无论是HVI设备大保养、中保 养一切日常维护,所里都可以自己进行,自2008年以后,没再找过维修公司。在省去许多麻烦的同时,也为所里培养了一批业务专精的技术人员。
谈到公检,另一个不可不谈的话题是驻库公检,这大概是全国各个局所很多纤检人都有的共同回忆,廊坊也不例外。
从2008年开始,廊坊市纤检所开始参与驻库公检,因为廊坊不是棉花主产区,所以每次住库往往都是要去外地。
“我记得是2011年那时候,我们被分配到冀州库,因为公检量突增,当时我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每天入检量都达到了1000吨以上。设备也没来得及配到 位,这样就必须增加工作时间,大家都是从早上8点开始干,中间休息一小时,一直干到天黑,彻底看不见人了才能结束。而且当时天公不作美,才11月份就开始 下雪了。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刘栋说。
每次驻库公检,都会选调所里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骨干力量参与。为了住库公检,所里还“损伤了一员大将”。
“我们一个女同事一不小心把脚崴了,因为大家都很忙,当时也没顾上,觉得没什么,就继续干工作。结果过了两天以后,疼的更厉害了,结果一拍片子才发现,骨折了!”刘栋说。
提起住库公检的事,刘栋的话匣子就被打开了。回想起当时,因为人手不够,晚饭后的时间都被利用了起来,驻库公检的同志经常一边吃饭,一边讨论公检中遇到的问题,利用一切时间,做好检验工作,12点之后睡觉。“这在当时是常态。”
虽然有很多辛苦,但是以刘栋为代表的廊坊纤检人却还是甘之如饴。刘栋常说,所里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住库公检帮了大忙,不但提供了一部分经费,更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为所里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底蕴。
监管,做好市场的守夜人
无论是棉花质量监管还是纺织品监管,廊坊纤检所现在都更侧重于发挥服务职能。用刘栋的话说就是“既善于主动监管,提高纤检在质监系统中的存在感,又要保证市场主体地位的发挥,做好一个‘守夜人’的工作。”
棉花质量监管是纤检系统工作的重要一环,廊坊虽然不是棉花主产区,但是廊坊纤检所对棉花质量的监管却从来不敢放松。
“棉花这是咱们纤检系统的根本,半点马虎不得。”刘栋说。
据他介绍,自从原有的供销社收购、加工、买卖棉花的体系被打破后,这么多年来棉花的质量问题起起伏伏,呈现了一定的波动性,但是总体还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001年的时候是廊坊棉花加工企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当时的200型棉花加工企业达到了100家以上,各种棉花加工项目一拥而上,粗放式的、作坊式的 棉花加工局面形成。当时正值河南爆出了棉花企业掺假使假的重大问题,给我们也敲响了警钟,索性的是这么些年来廊坊从来没有出现过棉花掺假使假的现象。”刘 栋说。
2011年,纤检所把监督和检验相结合,对400型棉花加工企业实行包包取样,发现了混等混级问题在所有企业普遍存在。
“我们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着力加大了宣传力度,利用实验室出具指导性意见、分级数据,免费为企业检验,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想法——把棉花的质量提高。而不能是为了执法而执法。”刘栋说。
廊坊的纺织品监督又有另一番特点。
“从我们老百姓比较关心的絮用纤维制品来说,其实廊坊生产企业很少,作为我们来讲,正规的絮用纤维制品的生产企业也就有3、4家,量比较小。但是一些贩 卖、使用劣质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也就是俗称的“黑心棉”)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比较零散、琐碎。俗话说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就给我们的执法监管增加了 不小的繁琐性。”刘栋说。
据他介绍,这些年廊坊市纤检所对絮用纤维制品需求量比较大的单位都会定期组织检查,廊坊市各区县的幼儿园、学校、医院、宾馆甚至工地都留下了廊坊纤检人的足迹。
“例如校服的质量安全问题,中纤局和省局都下达过相关的要求,我们所里也比较重视。每年学生开学之前,我们就会去各个学校,包括县里的学校,进行大量的督 导宣传工作,免费为学生提供校服检验。通过我们的宣传,现在很多学校都很重视这个问题,市区很多学校在校服的招投标之前,都会来所里进行咨询,并要求厂家 提前拿样品到所里检验。社会上对校服安全的意识提高了,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刘栋说。
后记
采访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廊坊距离北京只有20几分钟的车程,但是夹在京津两大直辖市的光芒下,却常常成了一个让人遗忘的地方。因为并非棉花主产区,廊坊纤检所在纤检系统的地位也有相似之处,虽然不是被遗忘,但总有一些默默的感觉。
但是,中国有上百个地方纤检局、所,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和廊坊纤检所一样,成立在天然纤维资源并不是十分丰富地区。正是这些纤检人甘于平凡,守得住寂寞,维护住了一方百姓穿衣、用絮安全。这些人,是中国纤检的细胞,也是中国纤检的脊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年来,廊坊顺利完成了200型棉花加工企业向400型企业转型的市场调整;全市无发生棉花掺假使假问题;全市无发生劣质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泛滥问题;全市无发生校服安全质量问题。 不用看功劳簿上有多少功绩,只要看着企业**天壮大,市场**天良性发展,这就是廊坊纤检人的无字丰碑。在平凡的路上,廊坊纤检人走出了自己的荣光。(纤检杂志/滕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