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是阵痛,还是日落西山?
确 切地说,中国内地*少有真正的棉农。棉农是什么?我的理解,应该是至少一二百亩地,主要种棉花,规模不小、专业程度较高,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内地 “棉农”却是多数仅三五亩责任田,偶尔种棉,有利则聚、无利则散,应该说不是很专业,这也决定了内地棉花种棉抗风险能力比较低。
2014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大棉区大部分棉农都没赚到啥钱。比如,河北沧州一个棉农朋友老赵,2014年种棉4亩,平均单产437斤/亩,
“恐 怕内地种棉是日落西山了。”老赵惋惜地说,**,政策调整,棉价波动更多地体现的是供需的松紧。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棉农直接“裸露”在市场大环境之下,基本 自生自灭;第二,新疆与内地政策不均衡,低价新疆棉冲击内地棉;第三,一大批“老棉农”弃棉。老赵说,人心散了,队伍也就没了。
不过,也有不少主体认为,如果内地与新疆执行相同补贴政策,那么内地棉花只是阵痛,待到“雪化时”必是山花烂漫。那么,欲与新疆政策比肩,内地还有多少路要走?
棉企:微利时代,向左?向右?
本年度,内地皮棉销售价格一直在成本线上挣扎。冀鲁一带400型轧花厂反映,2014年11月份之后,轧花厂3128级皮棉成本普遍在12700-12900元/吨(3128级),同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3128级地产棉现货到厂价格也在12900-13100元/吨,轧花厂利润200元/吨以内。
那么经营一家400型轧花厂利润率在多少算是正常?山东夏津的朋友老吴举了个例子:2007-2008年,400型轧花厂平均利润在1200-1500元/吨,个别达到2000-3000元/吨。看到有利可图,国内企业200型改400型,掀起一波热潮。随之迎来三年收储,平均利润在500-800元/吨。这三年,400型企业十去其四,仅有约60%参与2014/15年度的籽棉收购。
老吴说,近6-7年以来,400型轧花厂的利润率逐年减少,本年度已挣扎在成本线上。这就是所说的“微利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不再是“粗放式”,不再是简单地“买入然后卖出”就能赚钱了。轧花厂想赚到钱,必须要有点实力、有点人脉、有点市场头脑,再加上那么一点机遇才行。除此,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
尤其2015年、2016年,至少这两年,国储棉要消化,市场存在巨大不确定因素;内地棉花将大幅减产,轧花厂面临“无米下锅”窘境。所以,这个时候轧花厂是向左?向右?
今夜,重读李易安的《醉花阴》,其中的句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再一次被感染。易安居士去国南迁之后,孤清、冷寂的境遇,憔悴、愁苦的神情,无不像*了现今的内地棉农、棉企。
只是李清照是实实在在的绝望,而我们的棉农、棉企虽处险境,但必能绝处逢生,那时候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因此,在与圈内朋友的交流中,我总是会说:咬咬牙,再坚持坚持吧。挺过去了就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