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的张先生,是一个老棉花经纪人,这个冬天他一直在“贩大红枣”。听他介绍,大红枣是在沧州上货,然后开着私家车幅射周围200多公里贩售。“今年*远贩到了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张先生说,“贩枣”利润尚可,平均**能够赚200-300元。现在张先生“贩大红枣”乐此不疲。当被问起为何不再“贩棉”时,他笑笑说,“贩棉”亏本。
在2014年10月份时,张先生做了大约20天的棉花生意。结果遇到了棉花价格先涨后跌,让他收购的10万余斤棉花亏损上万元。而且在向轧花厂交售的过程中并不容易,至今还有约1000斤被拒收的棉花堆在家中。“贩棉花*怕的是价格下跌。”张先生说,本年度黄河流域
“棉花经纪人这个队伍的消失,*受伤的还是棉农。”一位市场人士说,截至1月底,河北、山东籽棉交售仅完成了80%左右。一边是轧花厂的“无米下锅”,一边是棉农的“卖棉难”。河北沧州一位李姓棉农说,目前家中仍有约152 0173 3840斤
那么,棉花经纪人这支队伍还能否吹响“集结号”?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年来,棉花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不仅棉花经纪人没有利润,就连棉企、纺企利润率都不高,甚至亏损,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无法吸引棉花经纪人入市。2014年,新疆棉花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差额补贴”,即跌多少补多少,而内地是“定额补贴”,即不管跌多少,只补那么多,随着棉价下跌,棉农植棉热情下降。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度全国植棉意向面积5408.9万亩,同比减少915.1万亩,降幅14.5%。棉花资源减少,对于棉花经纪人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