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料不及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两个始料不及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个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老龄化、“爷爷农业”、 “奶奶农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种植业的规模化扩大,农业劳动力变得很值钱,始料不及。二是农业生产对轻简化技术、机械化技术,对减少人工投入、降低人工 费用的需求,始料不及。
二、农业急需前瞻性研究,前瞻性技术支撑
回顾这20多年的棉花栽培研究,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先进栽培技术不过几项,其中机采技术是重要的一项(另一项是轻简育苗移栽技术)。该 项目*早于152 0173 3840年由新疆自治区地方政府立项,接着1995年兵团企业立项,从考察、引进开始至“九五”(1996-2000)国家科委立项,摘锭等关 键部件、清花等配套部件和组装、机械作业等工艺取得了突破,“十五”(2001-2005)形成技术规程,实现了综合配套。如今业已成为新疆棉花应对高成 本的利器——大幅减轻劳动强度,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成为“体面植棉”、“快乐植棉”重要的技术支撑保障。
为什么近几年推广加快?这是机采与手采的性价比决定的。据中国棉花生产监测预警数据,当人工采摘
目前机采籽棉费用0.5~0.55元/千克,每亩200~220元;手采平均2.2元/千克,每亩880元,两者相差近600元/亩,机采产量损失和品级下降减收约500元/亩,合计机采增收约100多元/亩。
近几年人工手采费用高涨,加上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机采技术推广进程加快,每年采收面积都达到几百万亩,增长迅速。2009年全疆机采棉 面积突破100万亩达到174万亩,2013年655.5万亩,比2012年增长20.6%,其中兵团机采面积占75.3%。今年北疆机采面积在扩大,这 是季节紧张和大面积因灾加重晚熟的原因造成的,采收质量和对目标价格影响如何还待观察。而南疆季节比北疆长,为了确保质量,保障目标价格条件下的植棉者收 益,一些地方明确要求减少机采面积。
黄河机采棉才刚刚开始,今年召开了5次大型的观摩会,包括农业部农机化司在山东滨州,中棉所在新疆库尔勒和河南安阳,江苏 农口多部门在大丰,天津农技推广中心在宁河等。这些观摩会展示了机采棉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制的新型采棉机,以及中国组装的采棉机和美国产的采棉机等,还 展示了大型激光平地机、精量播种机、工厂化育苗装备、机械化移栽和农用无人飞机等。这些观摩会让业界看到了棉花全程机械化的新希望。
然而,在新疆,迄今也未审定一个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应该讲,新疆机采棉的配套品种、机采高产的栽培技术、脱叶催熟技术等没有跟上。这是造成当前机采棉处于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虽然内地去年和今年召开了许多观摩会,但从试验研究——示范——技术成熟——大面积应用,一般需时8~10年的规律来看,成为现实生产力还需好几年时间,这对解决当前高昂的人工成本问题,真是望尘莫及。
三、对新疆机采棉需再认识,准确把握关键弱点
针对棉花机械化采收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再认识,在提高认识、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再研究和再发展。关于机采棉的认识问题经过梳理,大致两个方面:
1、微观和宏观的再认识问题。
一是微观层面的再认识。棉花产品涉及多个方面,生产在农口以及为生产服务的农业科研口,还有农机口;初级加工(轧花)流通又是一块,棉纺 是棉花产品的终端用户。各口对机采棉的看法和观点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左,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这与棉花产业链的结构分散有关,各说各的。二是宏观层 面的再认识。美国水平和垂直摘锭式的采棉机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这个国情就是高产和优质的等同要求,采收对品质的确损害太大。从新疆来看,单位面积的籽 棉产量400~500千克/亩,高于美国的一倍多。这样高的籽棉产品要求吐絮率达到95%,一次采净率达到95%,即把采收的损失降至*低的可能性,从棉 花无限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来看难度的确很大。
2、机采棉技术自身的确存在致命弱点。
一是机采的籽棉都是“统花”,这与传统手采“四分五捡”完全不同。当不成熟籽棉、低等级籽棉混入原来的高等级棉,整体品质和商品级别都将下降。机采技术在客观上的确存在的“质量”问题,不能否认。
二是“残膜”污染问题。覆盖棉田的残膜混入籽棉,经过轧花和清花、棉纺等系列工艺,变成越来越细的颗粒,这些颗粒在棉纱、棉布里形成了疵点,降低纱、线、布的品质,这是中国棉花生产的特有问题,更不能否认。
残膜问题的确令农业和棉纺织业都很头痛。不覆盖地膜,棉花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都将全面下降,不符合资源禀赋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国情。 棉纺织业也曾加入“三丝”清理机的工序,但收效甚微。相反,新疆手采棉采取“揭膜”或“不揭膜”以及“人戴帽子狗穿衣”等措施即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