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作为对农产品政策的顶层设计,对政策的效果我们没有经验。笔者认为,国家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旨在棉花市场化改革。这也是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尝试。目的就是在保障农 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一是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企业按市场价格收 购,目的在于恢复国内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将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方式直接补贴给植棉者。深层次政策目的,是要通过目标价格, 反作用于生产者,既稳定了植棉面积,又促使植棉单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励农业技术进步,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 大收入空间。
笔者认为,政策实施需要智慧。由于棉花的销售将是市场行为,售棉的主体何时卖棉花,卖多少,都是植棉者的自身行为。轧花厂也是一样,何时收购,以何价格收购,亦是市场行为。
根据政策,补贴行为产生的前提是,试点地区销售的棉花价格低于目标价格。补贴的方式国家根据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差价对产于试点地区的棉花根据产量和面积给予补贴。也就是说,总体补贴的额度是开放的,是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价差以及试点地区的产量和面积的一个函数。
那么,植棉者得到补贴的金额,如果棉花单位产量和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价差越大,获得的补贴金额就越多。那么棉花收购市场的主体,植棉者和轧花厂,买卖双方就有一个博弈的过程。
如果限定时间内棉花种植者必须销售给棉花加工企业,才能享受补贴。就目前的情况看,那可能会是一个竞卖的过程。棉花加工厂的收购价格,会是一个相当低的收购价格。据悉国家还有应急预案,如果过低于外棉,且出现“卖棉难”这两个条件下,鼓励加工企业入市收购。
如果没有限定时间,则会有持棉待售的现象,卖棉难同时买棉难将会是一种现象。轧花厂应该会等到公布市场价格后才会有大批棉花交售。轧花厂的棉花是要是实质销售的,收购价格高则亏损,价格低无棉可收。合理确定收购价格是轧花企业的命脉所在。
补贴的基准市场价格水平和公布的时间将是棉花真实市场价的支点和中心分布点。棉花市场的调整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政策的制定,要合乎规律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作用。
政策实施者确定的基准补贴市场价格,何时公布,怎样公布,怎样一个水平才能为渉棉各方认可和接受,真的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