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2008年度、2010年度的大涨暴跌行情也大大超出了政府划定的“上限下界”。
一、 国内外棉价差将逐步缩小,虽然短期不存在接轨的可能,但维持在3000元/吨甚至2000元/吨以内是大势所趋。2010年以来,中国棉纺织企业、棉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力不断减弱,固然受全球、中国经济大环境不好,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大涨的影响较大,但内外棉花价差拉大到6000元/吨以上,棉纺织企业被迫降低产品配棉等级和减少出口创汇才是整个产业走上跌跌不休的“内因”。如果内棉价差过大不尽快做调整的话,2013年、2014年将有一定数量的中小棉纺织企业被淘汰出局,2015年很可能活下来的棉纺厂、服装厂连高峰时期规模的50%都不到。
二、 如何控制国储棉进入流通、电子盘仓单环节?从国家相关部门的表态看,至7月31日前,国家计划抛出450万吨棉花,相当于2012年国内棉花消费量的 70%以上,国家为稳定棉价一方面加大力度抛储2012年度新棉;另一方面加快腾出库容(尤其是疆内国储库、代储库),才能满足2013年度敞开收储,托举皮棉进而到
棉纺织企业现款采购,拥有货物的所有权,棉花技术指标符合仓单要求,而且大多又在期货交割库(只需换下单子),没有理由或办法不让其生成仓单。一旦这种状况无法有效控制,电子盘面临的实盘压力大增,现货想“稳”谈何容易?
三、全球棉花期末库存55%以上集中在中国国储库内,一旦外盘受天气、植棉面积或投机基金、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ICE很容易重回 90上方,但对于国储棉而言既无法出口(价高)又轮出困难,至少7月底前下跌要比上涨容易很多。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考虑给予资金流非常紧张且竞拍到国储棉的纺织企业以一至三个月的货款帐期,解决用棉企业短期的现金流难题;
另外,由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内出口棉纱价格的疯狂上涨,中国及其它国内对东南亚棉纱的采购已大幅萎缩,部分欧美订单向中国市场回流,中国企业应该抓住近个机会,压低棉纱、棉花采购成本,恢复出口竞争力。因此棉价“稳”并不解决中国棉花产业链的困境,阶段性的下跌、投机炒作及不违备市场规律的逼仓都是可行的,否则棉花流通企业进不来,外商郑期虚拟套保以及政府设定交易商“门槛”只会让这个市场丧失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