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由来已久 形势倒逼转型
国内棉花供应数量及价格波动,与棉纺织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稳定合理价位及数量的原料供应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下游消费疲软,上游国内棉花种植成本持续较大幅度上涨,为防止棉农卖棉难、棉花供应出现下滑, 国家连续两年出台临时收储政策,国内棉价受到支撑长期居于较高价位,市场呈现内外棉长时间大价差运行的状况。另一方面,国家通过配额调控纺企进口棉花的数量、价格及时间。棉纺织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倍感原料供应受到制约,缺乏成本优势,订单大量流失,经营难度加大。
如 何在纺织用棉需求与国内棉花供应之间寻求平衡?政府其实在近年来的棉花调控过程中一直十分关注这一问题。我们从近一两个年度国家对收放储机制的配合调控, 对进口配额发放数量与时机的不断优化等方面,均可窥一斑。棉花生产和棉纺织行业平衡发展的矛盾集中体现,深层原因来自全球经济减速及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通 货膨胀,来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依靠人口红利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宣告结束,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
如何处理好产业链矛盾,**需要对产业链的发展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在近日两会温家宝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掷地有声:“利用 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优胜劣汰”。棉纺织行业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市场倒逼行业转型的紧迫形势之下,国内高棉价是一个导火索,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是迫使棉纺行业转 型升级的“加速器”,以往基于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过剩中低端产能将遭遇淘汰,以往经济好时产业扩张,经济坏时关停并转的老路也难再走。“推动对外贸易从规 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才是包括外向型棉纺企业在内的所有纺织企业的现实出路。
对直接补贴机制建立的探讨
国家连续实施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惠在产业链传递过程中减弱,棉农难以成为政策的*大受益者,种植积*性仍在下滑,此次两会上,要求对棉农实 施直补的声音越来越大。直补金额认为不低于100 元/ 亩较合理,这一数额相对当前仅15元/ 亩的良种补贴明显提高,对每亩仅600元左右的植棉收益也有一定补充。
在继续实施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扩大对棉农的直补,是施惠于农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对粮食生产实施全程保障,种植环节给予每亩120元 左右的补贴,销售环节实施*低收购价政策,产中给予机械化等全程配套服务。截止2013年,国家已经连续六年提高粮食*低收购价格,累计提高幅度超过 70%,主产省粮食机械化程度超过80%。种粮是省钱、省力,毫无后顾之忧的选择。相对而言,种棉较长时间内需要解决的仍是销售价格的稳定,以及生产过程 中的用工投入问题,这也正是国家棉花生产调控的着力点。
与粮食需求弹性小,刚需随人口增长持续增加,同时对保障一国经济稳定的战略地位略有不同,棉花需求弹性大,对价格波动更为敏感,同时要与 纺织转型升级相配伍,其调控机制注定与粮食要有所区别,既要保证其相对稳定的供应,数量等级适应纺织转型升级需要,同时又不能与粮食形成争地局面,调控难 度可想而知。
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两年来,切实防止了我国棉花生产在需求大起大落面前出现下滑,但国家也承受了棉花高收低抛的财政压力,在未来经济复苏仍 将持续缓慢背景下,还将继续承压。未来如果配合对棉农增加部分直补,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时收储政策的压力,给予政策更灵活的调整空间,而只要直补金额控 制得当,与临储政策有效配合,棉花并不会对粮食形成替代效应。
在综合成本上涨的客观条件下,棉纺产业升级之路不可倒退,有关部门可以重新考量未来在纺织升级转型过程中,棉花的需求规模与自给比率,棉 花的质量需求结构等指标。以有利于推动纺织转型升级为目标,确定合理的内外棉差价,进而实施对临时收储价的动态调整。在收储价格相对粮食收购价格缺乏足够 竞争力的情况下,调整对棉农的直接补贴,并根据用棉需求升级的需要,提高对高质量棉花的补贴力度,确保棉农在波动的市场中获得平稳收益。在推动纺织转型升 级,调整棉花生产结构方面,政策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转被动调控为主动引导,或许才是更好的方向。